上海校园餐风波再起,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连续多年承包全市211所中小学午餐的绿捷公司。当孩子们咬开虾仁发现虫体时,这场持续数日的食品安全危机终于撕开了最后的遮羞布。 据官方通报,9月15日上午9时40分,静安区某小学食堂工作人员在解冻焯水时,发现3箱进口冷冻南美白虾仁中有一盆约18公斤出现虫体。这本该是立即停供、溯源排查的紧急时刻,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却选择销毁所有涉事原料,并指令对外谎称“虾肠外溢有泥沙”。这种瞒报操作导致50所学校在接到通知前已完成供餐,部分学生食用了问题餐食。 更令人震惊的是检测结果:虽然挥发性盐基氮、磷酸盐等指标符合国标,但涉事虾仁从发现虫体到完成销毁,中间竟隔了整整24小时。这期间,211所学校的孩子们吃的究竟是“合格”还是“侥幸”的餐食?当家长们翻出孩子带回的面包补偿餐,看着标签上125毫升的果汁和起酥面包,谁不心疼每天20元餐标换来的竟是便利店盒饭都不如的“应急餐”? 这场风波撕开了校园餐行业的深层病灶。作为服务50万学生的龙头企业,绿捷公司背后站着新希望系资本,其董事王航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但资本光环下,天眼查显示该公司近三年涉及39起劳务纠纷,更有员工转岗面点师次日就被压面机压伤的荒诞案例。当企业把精力放在资本运作和成本压缩时,食品安全这道生命线自然成了可以妥协的灰色地带。 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值得肯定: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市场监管封存原料、市属国企临时接管、联合工作组全程驻场。但更该追问的是,为何非要等到家长在社交媒体爆料、孩子吃出异物才触发应急机制?日常抽检制度为何形同虚设?当教育部门把家长陪餐范围扩大到“同一场所同餐食”,当满意度调查纳入招投标合同,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能否真正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他们的餐盘里不该有谎言和侥幸。当资本逐利与民生底线碰撞时,我们需要更透明的监督机制、更严厉的问责制度、更主动的家长参与。您家孩子的学校午餐达标吗?遇到问题餐食该如何维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看法,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舌尖安全。 (案例来源:上海发布)
上海校园餐风波再起,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连续多年承包全市211所中小学午餐的绿
夏日朗晴
2025-09-23 23:0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