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厅,就要拿走我们锂矿

现象研析所 2025-09-25 10:55:56

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厅,就要拿走我们锂矿所有权,谁料高教授用一句话,果断干脆怼了回去! 这件事还得从中国对津巴布韦的28亿美元锂矿投资说起,这笔资金不仅用于开发全球第三大锂矿,还配套建设了1.4亿美元的新议会大楼。 在留学生看来,议会厅作为“面子工程”,与锂矿这种新能源核心资源的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暗含“资源换援助”的算计。但若深究数据,这种认知偏差便显片面——中非合作论坛2024年行动计划显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中,矿产领域仅占12%,制造业与农业占比超40%。 以津巴布韦Sino-Zim水坝项目为例,该项目不仅解决120万人用水问题,更带动周边农田水利升级,使农业产值增长27%。这些民生工程,显然无法用“掠夺”二字简单概括。 留学生质疑的背后,是西方舆论长达数十年的“洗脑攻势”。高志凯教授在回应中抛出历史对比:美国曼哈顿计划所需的铀矿,正是通过“巧克力糖换矿产合同”的欺诈手段从刚果(金)获取;英国在非洲修建铁路时,更将殖民统治与资源掠夺捆绑。 反观中国,在马里的锂矿项目中,不仅将35%股权让渡给当地政府,还承诺建设太阳能电站,这种“资源开发+技术转移”的模式,与西方直接掠夺形成鲜明对照。更讽刺的是,西方企业在非洲开采锂矿的特许权使用费低至0.6%,而中国企业的本地化雇佣比例普遍超过70%。 这种认知错位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受西方教育体系影响,部分非洲精英对殖民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被掠夺者”的单一视角,却忽视了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的支持。 从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西方殖民压迫,到在联合国为非洲利益发声;从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这样的国家治理基础设施,到通过中非合作论坛推动工业化,中国的援助始终与非洲自主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曾评价:“中国帮我们建的不是冰冷的建筑,是非洲自主发展的信心。” 数据不会说谎。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矿产合作中,普遍采用“合资公司+本地化生产”模式。以天华新能为例,其与尼日利亚签署的锂矿开发协议明确规定:中方持股85%,但必须在当地建设选矿厂和尾矿处理设施,且本地员工比例不低于70%。 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中国对关键资源的需求,又为非洲创造了就业机会与技术积累。反观某些西方国家,一边对非洲贫困视而不见,一边炒作“债务陷阱”论调,其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高志凯教授那句“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的回应,之所以能引发全场沉默,正是因为戳中了历史痛点。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贩卖人口、掠夺资源的历史长达数百年,而中国带来的却是基建、教育、医疗与产业升级。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言:“当欧洲人带着圣经来的时候,我们有土地;他们拿走土地,给我们圣经。现在中国人带着技术和投资来,我们有资源,他们帮助我们把资源变成发展的动力。”这种对比,恰是对“虚伪”指控最有力的反驳。 这场辩论终以留学生的沉默收场,但中非合作中的认知鸿沟仍需持续弥合。当某些非洲年轻人享受着西方教育却为殖民逻辑站台时,当西方媒体持续抹黑中国援助时,真相的传播需要更多像高志凯教授这样的“破壁者”。 毕竟,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合作的价值,终将体现在非洲大陆1.2亿民众用上清洁电力、2000多所中国援建学校传出读书声的现实中。 这场风波留给大家的思考是:当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开发与主权独立的抉择时,究竟哪种模式更能带来长久利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