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拆房子确实有效果了!哈马斯敢死队使用火箭筒,近距离敢死突击,命中以色列“雌虎”装甲车,一次打伤5名装甲车车载以色列步兵。但是,这个时候,以色列拆房子的效果出来了。 事情就发生在加沙城西北部的谢赫·拉德万街区。以军早就把这里当成了重点清剿区域,多个旅的兵力压上来,目标就是端掉哈马斯的地道和据点。 街区里的景象已经看不出半点居民区的样子。以军的推土机像钢铁巨兽般碾过废墟,履带卷起的尘土混着硝烟弥漫在空中。更狠的是那些自爆装甲车,士兵们把旧式战车开到建筑旁,远程一按开关,整栋楼就跟着塌成碎块。 这打法看着粗暴,实则藏着章法。以军就是要把哈马斯赖以藏身的“墙缝”全抹平,让对方的伏击失去依托。 但哈马斯的敢死队从来不是吓大的。一名武装人员趁着烟尘掩护,悄悄从地道口钻了出来。他身上的迷彩服和周围的瓦砾几乎融为一体,手里的反装甲火箭筒早已经瞄准了目标。 不远处,一辆“雌虎”装甲车正缓缓推进。这款被以军寄予厚望的重型装备,装甲厚实得能扛住多数轻型武器,此前却在拉法地区被火箭弹炸得面目全非,8名士兵当场丧命。 这次,“雌虎”的好运没能延续。火箭弹在近距离精准命中车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周围碎石乱飞。装甲车里的5名以色列步兵来不及反应,就被冲击波和弹片击伤,惨叫声透过车体缝隙传了出来。 袭击得手的敢死队转身就往地道里撤,整套动作快得像一阵风。以军的机枪手立刻开火,子弹在地面扫出一串弹坑,却没能追上他的身影。 就在所有人以为哈马斯又要得手时,以军“拆房子”的效果突然显现了。敢死队钻进去的地道口因为周边建筑被推平,失去了支撑,很快就塌陷下去。 这名武装人员被堵在了里面,再也没能出来。原本可能用来二次伏击的地道,瞬间变成了死胡同。 这一幕恰恰戳破了加沙巷战的核心矛盾。哈马斯最擅长依托建筑和地道打游击,之前在杰巴利耶难民营,他们甚至能爬到三楼用火箭筒轰坦克顶部,或者抱着自制炸弹往坦克履带里塞。 但以军的拆房战术,就是要断了这个根基。推土机推平的不只是房屋,更是哈马斯的伏击阵地;自爆装甲车炸塌的不只是墙壁,更是他们的逃生路线。谢赫·拉德万社区的7万居民被迫逃离,留下的空房子本是伏击的好据点,现在全成了无遮无拦的空地。 受伤的5名以军士兵很快被后续车辆接走救治。他们的伤势不轻,但比起拉法那次全军覆没,已经算是万幸。这背后,正是拆房战术带来的缓冲空间——要是周围还有完整建筑,哈马斯的第二波伏击恐怕早就来了。 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之前就放话,要把加沙城的军事设施全摧毁,直到哈马斯“彻底溃败”。现在看来,他们正在用这种“刮地皮”式的打法推进目标。 哈马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卡桑旅很快就宣称在加沙城发动了多起袭击,还往以色列境内发射了火箭弹。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的行动空间正在被一点点压缩。 以前敢死队能在建筑之间灵活穿梭,现在得在开阔的废墟上狂奔。以前地道口藏在民房地下室,现在周围百米内的建筑全被推平,地道口一暴露就会遭到轰炸。 这场较量早就不是单纯的火力比拼了。以军靠的是工业时代的钢铁优势,用推土机和炸药改写战场地形。哈马斯靠的是游击经验,在废墟里寻找反击的机会。 谢赫·拉德万街区的这起袭击,就是两种战术的正面碰撞。哈马斯的火箭筒再精准,也架不住以军把战场“犁”了一遍又一遍。5名士兵受伤的代价固然惨痛,但比起被一锅端,以军显然更能接受前者。 现在的加沙城,40%的区域已经被以军控制。推土机的轰鸣声和爆炸声日夜不停,曾经的居民区变成了一片又一片废墟。以军的算盘很明确:哪怕把城市夷为平地,也要让哈马斯失去藏身之处。 哈马斯的抵抗依然顽强,火箭弹袭击从未间断,但他们的伏击成功率明显下降了。没有了建筑的掩护,近距离突击的风险陡增,很多敢死队刚露头就会被无人机盯上。 这场仗打得越来越残酷。以军付出了300多人死亡的代价,加沙的平民更是承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从军事角度看,谢赫·拉德万街区的这次遭遇战,已经说明以军的拆房战术正在起效。 火箭弹能打伤士兵,却打不垮以军的推进势头。地道能藏住人,却挡不住推土机的碾压。加沙巷战的天平,正在被这些冰冷的钢铁机器悄悄撬动。 官方信源:天山网报道《以军称已控制加沙城40%区域 军事行动还将扩大》
卡塔尔的反击超乎美以认知,如果完美实现目标,那么中东格局将彻底改变,以色列将非常
【1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