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查了俞孔坚,不查不知道,原来他是把中国生态景观从“造景”拉向“救命”的关键人物。1997年从哈佛回来就扎进北大,一出手就办新学院。他在北大不光教书,还直接搞出两个硕士点: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到2020年,光硕士博士就培养了700多,全是能落地干活的人才。 这位从浙江金华乡村走出的学者,生前最爱穿红色T恤奔走在生态修复一线。他最后的身影停留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镜头前的他忧心忡忡记录着牧场吞噬天然湿地的现状。那句“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的遗言,如今成为全球生态学界永恒的遗憾。 俞孔坚的“大脚革命”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园林设计逻辑。他犀利批判一味追求精致修饰的“小脚美学”,强调景观设计本质是“生存的艺术”。这种思想转变将行业从装饰性造景提升到生态安全战略高度。 海绵城市理论是俞孔坚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他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汲取灵感,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千余个实践项目,见证着这套理论如何化解城市内涝难题。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他回国后的首个作品,原本荒废的造船厂旧址焕发新生。梯田式种植台与野生植物群落构成会呼吸的水岸,这个项目后来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大奖。 “反规划”理论是俞孔坚的另一大创新。他创立的生态安全格局和逆向规划方法,强调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些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石。 62年的人生旅程里,俞孔坚收获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众多国际荣誉。2023年他从全球300多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景观设计界最高奖奥伯兰德奖。今年九月他刚入选《福布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 在北大未名湖畔,俞孔坚建立的学科体系滋养着新一代生态卫士。他创办的《景观设计学》期刊打破国际学术壁垒,土人设计机构将千余项生态工程播撒到全球十余个国家。 秦皇岛红飘带公园那抹红色玻璃钢廊道,成为他生态极简主义的经典符号。这条飘带如今仿佛跨越时空,连接着这位生态守望者与无数热爱土地的心灵。 巴西总统卢拉对俞孔坚的悼念印证着其全球影响力。这位中国学者用生命最后时光守护“地球之肺”,在潘塔纳尔湿地发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他的突然离去是国际生态领域的重大损失。 俞孔坚童年记忆中的金华东俞村,村中风水林与白沙溪孕育出最早的生态意识。母亲给他的那包乡土始终滋养着他的设计哲学,让他始终坚守“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截至2025年,全国数百座城市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都是对他学术生命的最佳延续。那些会呼吸的公园湿地,正在世界各地默默讲述着中国智慧的生态故事。俞孔坚 俞成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刚查了俞孔坚,不查不知道,原来他是把中国生态景观从“造景”拉向“救命”的关键人物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09-25 16:4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