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可怕!”9月25日,江苏徐州,一女博士在宿舍打扫卫生时,在柜子下捡到了个耳

风景繁华 2025-09-26 10:47:28

“强的可怕!”9月25日,江苏徐州,一女博士在宿舍打扫卫生时,在柜子下捡到了个耳机,连接后显示某某同学,女子立即开启侦探模式,没想到,最后竟通过知网联系到了,网友:果然是高智人群想出的办法![舔屏] 徐州某高校宿舍里,计算机系博士生小张正收拾桌面准备去实验室,突然在床头柜缝隙里发现一个白色的AirPods充电盒,盒子表面一尘不染,开合时还能听到轻微的磁吸声,显然不是被随意丢弃的。 她拿起充电盒仔细观察,发现侧面贴着一张小小的实验室门禁卡,上面印着“材料工程实验室”几个字,这个细节让她意识到,失主很可能是个经常泡实验室的研究生。 小张打开手机蓝牙设置,果然在可连接设备列表中看到“李明辉的AirPods”这个名称,她心想,既然连蓝牙名称都用真名,说明这人对隐私防范意识不强,或者压根没想过耳机会丢。 作为经常在知网上查阅文献的博士生,小张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她打开知网搜索,输入“李明辉”三个字,同时在机构栏目里选择本校。 搜索结果显示了三篇论文,作者都是李明辉,单位显示为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中一篇是今年刚发表的关于纳米材料的研究,通讯作者是王教授。 小张记下王教授的名字,又在学校官网上找到材料学院的教师目录,王教授的办公室电话赫然在列,她立即拨通了电话。 “您好王老师,我是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想请问您的学生李明辉的联系方式,我捡到了他的耳机。”电话那头的王教授听后爽快地提供了李明辉的微信号。 李明辉收到微信消息时正在实验室做数据分析,看到有人说捡到他的AirPods,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上周他在宿舍里用耳机听英文文献的朗读功能,听完后随手放在床头柜上,后来急着去开组会就忘了收起来。 两人约在第二天中午在材料楼下见面,李明辉接过失而复得的耳机时,连连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学姐,“您这个方法太绝了,我都没想到自己的论文成了找回耳机的线索。” 小张笑着说:“其实就是职业习惯,我们做研究的人遇到问题总喜欢先收集信息,然后按图索骥,你的蓝牙名称用真名,又发过论文,这就等于留下了两个关键线索。” 这件事很快在两个学院的研究生群里传开了,有人感叹:“果然读博的脑回路就是不一样,换我肯定直接在宿舍群里问'谁丢了白色耳机'。”也有人调侃:“以后丢东西前得先考虑下,自己在网上留下多少可追踪的痕迹。” 不过也有人提醒,这种方法虽然巧妙,但要注意隐私边界,像小张这样通过公开的学术信息查找还好,如果为了找东西去翻查别人的私人信息,就越界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故事也有实用价值,给数码产品设置个性化名称,在充电盒或保护套上贴个联系标签,都是简单有效的防丢措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像小张这样的“学术侦探”。 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学术训练对日常生活的意外帮助,平时用来查文献、做研究的技能,竟然成了找回丢失物品的神器。 网友热评: “别人捡耳机最多发个校园墙,这位直接开启学术侦查模式,建议知网开通'失物招领'专栏!” “耳机主人也太实诚了,系统名都不改,这不是给侦探递线索吗?建议高校开设《学术寻物技巧》选修课!” “要是我捡到耳机,估计只能对着充电仓喊'芝麻开门',人家直接用知网锁定实验室位置,这智商差得有点远。” “虽然很佩服,但用学术平台找人是不是越界了?万一我写论文时被扒出住址咋整?建议平台加强隐私保护!” “以前觉得博士只会埋头实验室,现在看来科研人的浪漫是连寻物都带着文献检索的严谨!” “高校应该给女博士发锦旗,这比思政课管用多了!以后学生丢东西都找学霸帮忙!” “失主师兄收到耳机后论文效率翻倍了吧?这波操作相当于给实验室安利了知网高级检索功能!” 如果用你的专业技能来找失物,你能想出什么奇葩方法?评论区晒出你的脑洞! 信源:观海新闻

0 阅读:86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