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陕西旬阳,一个中学生在路边捡了个黑球,竟差点被当成“危险物”扔掉,谁能想到,这玩意儿10年后成了国家宝藏! 那天夜里,宋清差点被自家老母亲打断了腿。 “你个死娃娃,疯了不成?这玩意儿红光闪闪的,别是啥放射性东西!”母亲一边骂一边夺过那颗“发光的黑球”就要扔进灶火。 可宋清死死护着,像护命根子一样。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黑疙瘩,10年后成了让整个陕西都轰动的国宝。 事情得从1981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说起。那时候的宋清不过是旬阳县一所中学的学生,学习一般,脑子却活络,最喜欢放学在路边乱翻乱找。这天,他又多管了个“闲事”。 放学路上,天刚泛黄,宋清一眼瞥见沙地里有个黑黢黢的东西在亮。那种光不是电筒照的——是那种从里往外透着红光的暗闪,像猫眼石似的,透着古怪。 他凑近一看,是个拳头大的黑球,表面有些棱角,不是规则形状。更奇怪的是,球面上好像刻着啥字,但他一个都不认识。 “这玩意儿……有点意思。”他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小心翼翼捡起来,塞进书包就往家跑。 谁知回到家,刚掏出来就被老娘一顿臭骂——“丢了!赶紧丢了!这东西邪门得很!”宋清不听,等母亲睡着后,悄悄把那球藏进了米缸底下。那一夜,他躲进屋里,借着台灯反复琢磨这“宝贝”。 他发现这东西不是圆的,而是个多面体,有点像数学课本上讲的“棱柱”。灯光下,球体上有些红色的印记,像字又不像字,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他脑子里闪过一句话:“这可能是个宝贝。” 第二天,他实在憋不住,带着这黑球跑去学校炫耀。班上的同学全围上来了,七嘴八舌:“这是啥啊?”“是不是外星来的?”“你不会捡了颗雷吧?” 老师来了,看了一眼,也惊住了。“这东西……不简单。”老师把宋清叫进办公室,详细问了捡到的来龙去脉后,当即决定带他去一趟文化馆。 旬阳县文化馆的专家一看,也坐不住了。他们确认这东西是煤精做的,是一种古代非常高级的材料,通常只有贵族才用来做印章或饰物。球体重75.7克,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虽然当时看不出具体年代和主人是谁,但专家判断:这是件文物,必须登记保存。 于是,这颗“黑球”就这样被摆进了旬阳县文化馆的一个玻璃柜里,身边没有标签,也没人特别关注。它沉默地躺了整整十年。 直到1991年,西安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王翰章。 王翰章是西安市权威的文史研究员,那天他在旬阳县文化馆参观,眼角突然扫到那个黑球。他走近细看,眼睛瞪圆了。 “这不是……‘独孤信白书’?!”他低声念出一个印面上的文字,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 “独孤信”这个名字,在历史书上极有分量。不是别人,正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西魏、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八柱国之一。 王翰章激动地连夜查阅资料,反复比对,最终确认:这枚煤精多面体,就是独孤信的私人印章!而且是目前已知唯一一枚26面体、14个印面有文字的古代组印,堪称国宝级文物。 它的独特之处还不仅仅在于主人身份。 第一,形制罕见。这枚印章是多面体,能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印面,等于一个人携带了14枚印章,设计精巧得让人惊叹。 第二,材质稀有。煤精在古代是极其昂贵的材料,多用于皇室或高级贵族,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拥有。 第三,书法价值极高。印面上使用的是楷书,比目前已知最早的楷书煤精印章还要早400年,直接改写了书法史。 第四,历史意义重大。这是独孤信身份和权力的直接物证,为研究北周、隋唐政治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翰章当场认定,这件文物应当被国家重点保护,并立即上报陕西省文物局。 不久后,这枚印章被正式命名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并移交至陕西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从那天起,它的身份不再模糊,而是被列入了国宝级文物名录。
1988年,山东村民赵二牛,意外挖出了一柄长7米、重1500公斤的诡异“巨剑”,
【8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