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钱江一桥:从断桥明志到桥坚强,刻在钱塘江上的民族脊梁 在杭州六和塔旁的钱塘江上,横卧着一座历经沧桑的钢铁巨人——钱塘江大桥。它是钱塘江上的"老大哥",更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精神图腾,87载风雨中,它用"建造-炸毁-重生"的传奇,书写着中华儿女的坚韧与智慧 。 一桥飞架,打破"天堑魔咒" 上世纪三十年代,钱塘江以"涌潮汹涌、流沙遍布"著称,老杭州人常说"在钱塘江上造桥"就是形容"不可能完成的事"。彼时中国的大型桥梁皆由洋人主导,直到1933年,37岁的茅以升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带着同学罗英开启了挑战 。 建桥之路布满荆棘:江底41米深的流沙让打桩异常艰难,夏秋台风裹挟着5米高的涌潮冲击工地,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机更频繁盘旋上空。但茅以升团队首创"射水法"穿透淤泥、"沉箱法"筑牢根基、"浮运法"架设钢梁,80余项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1937年9月26日,这座全长1453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正式通车,彻底打破了"中国人不能建现代化大桥"的偏见 。 断桥明志,89天的生死抉择 通车仅3个月,淞沪会战失利,日军兵临杭州城下。这座连接沪杭甬与浙赣铁路的大桥,成了百万军民撤退的唯一"生命通道"。据记载,89天里有300多台机车、2000余节车厢和百万军民经此转移,抗战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 但当敌军逼近时,茅以升接到了炸桥命令。这位亲手筑桥的工程师,早已在桥墩预留了炸药位置——他早已做好"护桥先断桥"的悲壮准备。1937年12月23日傍晚,一声巨响后,五孔钢梁断裂坠入江中,茅以升在日记里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当晚,他带着14箱建桥资料踏上逃难路,万里迁徙中数次遭遇空袭,资料却完好无损 。 浴火重生,八旬仍挑重担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兑现誓言。历经日军破坏、国民党撤退前的再次爆破,这座桥先后三次遭受重创,最终在1953年全面修复通车。如今87岁的它,依然保持着"硬朗身板"——日均通行汽车数万辆、火车60余趟,2024年最新"体检"显示主体结构依旧安全,被网友亲切称为"桥坚强" 。 这份"长寿"离不开三代桥工的守护。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工人每月要徒步巡查整座桥,年投入近万人工养护。桥工宋国文的父亲曾参与建桥,如今他接过接力棒:"父亲说要对大桥负责,我要让它在我退休时还好好的"。桥墩上的弹痕依稀可见,却丝毫不影响它继续履行使命,只是为保护它,高铁已不再从此通行 。 丰碑永驻,不止于一座桥 如今的钱江一桥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意义: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18年跻身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它的身旁早已建起一座座现代化大桥,但唯有它能让人体会到"眼中藏尽故事,脊梁永不弯曲"的厚重 。 从"不可能造桥"到"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钱江一桥早已成为刻在钱塘江上的文化符号。站在桥上远眺,江风掠过钢梁的声响,仿佛是茅以升与先辈们的低语,诉说着一个民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屈品格。 你去过钱江一桥吗?是否留意过那些藏在钢铁缝隙里的历史印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 杭州历史建筑 茅以升与钱江一桥
87岁钱江一桥:从断桥明志到桥坚强,刻在钱塘江上的民族脊梁 在杭州六和塔旁的
身边有良友
2025-09-27 04:57: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