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工人爬上银川一座古塔,意外发现一洞穴放满珠宝,当他伸手准备去掏时,古塔内部竟然堆着好几个流着黑色眼泪的佛头,正盯着自己。 在银川王澄村古塔,20岁的瓦工小李系紧安全绳,指尖抠住塔砖的凸棱往上爬。 这塔歪着身子站了近千年,基座偏出半米,塔身裂着许多缝,村民叫它“比萨斜塔”。 如今要修缮,他得先查塔顶的险情! 这座塔叫宏佛塔,本地人传是“王澄和尚建的”,可没人说得清具体年份。 1984年文物普查,专家摸着塔砖上的“沉泥”“固”字样,比对西夏王陵出土的砖纹,才敢断定这是西夏晚期的遗存。 塔高29米,下层是八角砖塔,上层突然收窄成喇嘛塔的覆钵顶,像个大喇叭扣在土堆上。 这种“汉藏结合”的造型,正是西夏建筑的典型。 可塔的日子过得苦。 西夏1227年被蒙古铁骑踏碎,成吉思汗下令毁了西夏的书、庙、陵墓,宏佛塔也没能逃过。 塔顶的刹座坍了一半,刹身的铜铃早被人偷光,塔身的裂缝里塞着枯草,风一吹就晃,似乎马上就要坍塌。 1990年,县里终于挤了钱修缮,小李所在的建筑队接了活。 7月1日清晨,小李跟着师傅上了塔。 塔顶的残砖堆得齐膝深,他拿着撬子扒开刹座的碎砖,突然碰到心柱的大裂缝,里面是空的! 他用撬子往里挖,灰土往下掉,露出个方形小室。 墙刷着发黄的白灰,里面堆着经书、卷边的唐卡、蓝绿色的琉璃珠,还有一排泥塑佛头。 小李的手痒了。 他伸手进去,指尖刚碰到一串琉璃珠,忽然听见“滴答”一声。 抬头看,小室另一侧的佛头正盯着他。 每个眼窝都流着黑液,顺着脸上的裂纹往下淌,像在哭。 小李的后背瞬间发凉,脚踩滑了砖,整个人往后仰。 等他他被队友拽下来时,腿软得站不住:“塔顶有佛头,流着黑泪盯着人。” 施工队赶紧将情况报了文物局。 第二天,考古专家带着梯子、强光手电爬上塔顶。 拆开刹座与塔身之间的封砖,一个1.6米高、2.2米长的小室暴露在眼前。 这就是古塔的“天宫”! 里面的东西让专家倒吸冷气。 2000多块西夏文印经木雕版,刻满《金刚经》《心经》的经文。 14幅绢本佛画,卷着边却依然能看出菩萨的衣纹流畅。 6幅唐卡,颜色大胆鲜艳,画里的玄武大帝手持宝剑,是国内已知最早的玄武像。 还有26尊泥塑佛头,包括罗汉、菩萨,每个都留着“黑泪”。 发掘持续了两年。 专家戴着棉手套,用棉签擦去佛头的黑泪。 不是鬼,是泥塑时灌进去的黑色釉料。 塔顶温度高,釉料遇热融化,顺着佛头的眼窝滴下来,时间长了就成了“眼泪”。 这些佛头造型生动,有的低眉慈悲,有的怒目圆睁,连耳垂上的耳环都刻得清晰,是西夏工匠的手艺。 要说这些文物有多重要? 得从西夏的“消失”说起。 1227年蒙古灭西夏,几乎毁了所有西夏文明的痕迹。 史书里关于西夏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国内的西夏文物少得可怜。 1908年,沙俄军官科兹洛夫从内蒙古黑水城抢走数千件西夏文物,文书、佛像、印刷品,至今还藏在俄罗斯的博物馆里。 中国研究西夏,得去外国看自己的历史。 如今宏佛塔的出土,把这些空白填上了。 西夏文木雕版,修复了20多块,上面的经文证明了西夏印刷业的发达。 西夏绢画,14幅画里有《炽盛光佛图》,画里的炽盛光佛手持法器,是研究西夏佛教艺术的珍宝。 •佛头与唐卡,反映了西夏的审美。 唐卡的矿物颜料历经八百年还没褪色,说明西夏的绘画材料已经很成熟。 小李修完塔就去了县城工地,再也没碰过瓦刀。 退休后他回王澄村,偶尔会走到宏佛塔底下,摸一摸歪歪扭扭的塔身。 “当年我看见的佛头,现在在银川博物馆里,还留着黑泪呢。” 宏佛塔现在修好了,新砖嵌进旧缝,灰皮刷得均匀,可还是歪着。 银川博物馆里,玻璃柜中的佛头还留着当年的黑泪,绢画展开着,唐卡的颜色依然鲜艳。 讲解员会说:“这些‘流泪的佛头’,不是鬼故事,是西夏文化的眼泪,八百年后,终于有人看见它的光芒。” 西夏的历史,从来不是模糊的影子。 那个爬塔的瓦工,用一次意外的伸手,把八百年的西夏,重新带回了人间。 主要信源:(新华网——被炸毁的西夏方塔亟待修复)
西贝癫狂金句最新版!“在西贝洗碗7年,还清了100万欠债!这是我在西贝坚持的原因
【381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