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说白了,中俄免签这事哪是只方便旅游,现在连街头早市的烟火气、婚恋市场的选择都跟着变了样,到底是热闹还是添了新门道,还真得细琢磨。 就说黑河那早市吧,以前就是本地人买菜唠嗑的地方,现在简直成了 “中俄大集”。每天天不亮,江对面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人就坐着轮渡过来了,不到 10 分钟的航程,揣着护照说走就走。 做了 35 年生意的王大姐,摊位上紫莹莹的蓝莓刚摆好,就被熟门熟路的俄罗斯老主顾挑走大半,她现在见了俄国人不用张嘴,比划几下就知道要多少斤。 不光是来买东西的,不少俄罗斯商贩也扛着自家的蜂蜜、香肠过来摆摊,俄语叫卖声混着东北话的吆喝,成了早市新调子。 去年一年,这早市光营业额就破了亿元,每天得有 2 万人在这儿穿梭,节假日口岸通关的能逼近 1900 人,比免签前翻了好几倍。 本地商户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以前稀稀拉拉的游客,现在一转头全是外国面孔,饭馆老板赶紧改菜单加俄文,澡堂子老板都在学俄语招呼人,连老年大学都开了俄语班,就怕错过了这波热闹。 黑河晟运公司的程瑞琳说得实在,现在大到工程机械,小到蔬菜水果,都往俄罗斯运,而俄罗斯的原木、大豆也源源不断进来,他们公司的货车天天装满货,从来没歇过。这哪是旅游带动的?分明是把两国的小生意、小日子给串到一块儿了。 早市的烟火气刚冒头,婚恋市场的变化更让人意外。谁能想到免签还能成 “红娘”?38 岁的黑河汉子张建军,天天清晨在口岸捧着热豆浆等未婚妻安娜,这跨国 “接亲” 的场景,现在在边境成了日常。 黑河那家 “中俄之恋” 婚介所,去年一年就促成了 82 对情侣,七成最后都领了证,咨询的人挤破了门。 全国范围内更明显,2024 年中俄跨国婚姻登记数达到 3.2 万对,比疫情前多了近七成,光黑河民政局就登记了 217 对,比前一年涨了 28%。 这背后其实是供需正好对上了:咱们国家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多万,俄罗斯正好反过来,女性比男性多一千多万,免签等于把这层阻碍给拆了。 有人担心人多了会乱,比如口岸附近的老朱,看见小区陌生面孔多了,总提醒家里人注意安全,还有人怕俄罗斯人赖着不走,毕竟免签能停留 30 天。但说实话,这些担心有点多余。 2024 年来华的俄罗斯游客有 150 多万人次,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可真正领证结婚的还不到千分之一,所谓的 “文化稀释” 根本不存在。 绥芬河口岸每天通关 1500 人,大多是来购物、看病、做小生意的,看完病、买完东西就回去了,秩序好着呢。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政策还撬动了生意新门道。深圳的喀秋莎公司,帮中国商家在俄罗斯开网店,这几年业务翻了好几倍,俄罗斯电商市场从 2 万亿卢布涨到 10 万亿,大多是中国货撑起来的。 以前俄罗斯采购商来华得办签证,来回折腾小半个月,现在说走就走,进博会的时候,俄商团直接带着样品过来谈合作,效率高多了。俄语翻译的需求也跟着涨,以前冷门的小语种,现在成了香饽饽,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现在再回头看,当初那则没人太在意的新闻,早就变成了老百姓日子里的具体变化。早市上多的不只是外国面孔,是更红火的生意;婚恋市场多的不只是选择,是两国人的相互认可。 那些担心 “添乱” 的人慢慢发现,热闹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商户赚了钱,年轻人找到了伴侣,连邻里之间都多了份跨国情谊。 这免签哪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分明是把两国的民心给连得更紧了,这种变化,可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来得真切。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