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先造很多根20米的电磁发射轨道,角度调低,对准南亚次大陆,这应该很好施工。 这个想法听起来挺取巧,实际上忽略了电磁发射技术的核心原理,短轨道根本达不到长轨道的加速效果,就像自行车下坡再使劲蹬也追不上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电磁弹射需要持续稳定的加速环境,100米轨道将卫星加速到8千米/秒都需承受32653G过载,20米轨道要达到类似效果简直天方夜谭。 高原环境对电磁设备的要求特别苛刻,中科院在川藏铁路勘察时发现,复杂地形会导致信号盲区。 青藏高原海拔更高地形更复杂,要是随便装几十根短轨道,信号干扰和盲区会多到没法用,别看电磁弹射在航母上很成熟,搬到高原就是另一回事了,每个零件都要重新设计。 那个“对准南亚次大陆”的说法更不靠谱,电磁发射又不是扔石头,指哪儿打哪儿,火箭弹在高原发射确实会因氧气稀薄减少阻力,但电磁弹射的弹道计算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地球曲率、障碍物遮蔽和电磁波传播。 咱们别被短轨道的低成本迷惑了,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能高效传输能量,这种核心技术才是关键。 如果真要部署高原电磁发射系统,应该优先考虑像平面增强型六极轨道那样的创新设计,它能在提供推进力的同时解决磁场屏蔽问题。 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反而能给电磁发射带来意外优势,空气稀薄意味着飞行阻力小,这或许能弥补轨道长度的不足。 但咱们得尊重科学规律,与其琢磨怎么用短轨道凑合,不如研发适应高原的新型电磁发射技术。 军事科技突破从来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靠像马伟明这样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攻关,他带领团队在电磁弹射器、电磁炮、电磁雪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方向。 大家在评论区说说,你们觉得军事技术创新应该优先考虑成本还是性能?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3评论】【8点赞】
戏如人生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