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民党的老警察厅长,到了68岁,还给伟人写信求工作。信里没拐弯抹角,直接说“

花朵绽放美好 2025-09-29 21:55:02

一个国民党的老警察厅长,到了68岁,还给伟人写信求工作。信里没拐弯抹角,直接说“我实在找不到门路了,只好来找你”。伟人原本最不喜欢这种事,尤其是打着“老关系”的旗号来办私事的。但这一次,他看完信后,沉默了几秒,最后却说了一句话:“把这事办妥,满足他一切要求。” 1950年当一封来自湖南的信件被毛主席看到时,他拿起了那封信,看到信的落款是刘策成,字迹虽显苍老却笔力遒劲,内容很直白:我实在找不到门路了,只好来找你,求一份能研究文史的工作。 这时的毛泽东,早已是新中国的领袖,自建国以来,求告信函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打着老关系旗号谋私利的人,对此他向来坚决回绝。 延安时期,表兄文运昌求工作,他坦言这里仅有衣穿饭吃,待遇相同;外婆家十五人请求照顾,他更是批示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要说话的。 但这一次,他捧着信沉默良久,指尖划过刘策成三字,最终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把这事办妥,满足他一切要求。 这份破例的背后,是一段跨越三十余年的师生情谊与生死交情。 1916年的湖南第一师范,刚出狱的刘策成受校长孔昭绶之聘,站上了历史课堂的讲台,这位曾因反对袁世凯称帝入狱两年的革命者,学识渊博且爱憎分明,讲课从不看教材却能引经据典,被学生们誉为活历史。 课堂上,一个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的青年总是听得最专注,课后还常追着他探讨救国真理,这个青年便是毛泽东。 刘策成很快注意到这个身无半文学生,在日记本中由衷赞叹:润之,该生意气锐,思非凡,天纵奇才也,他将自己珍藏的《庄子集解》赠予毛泽东,二人常围坐探讨《庄子》中疾恶如仇,去除害马的思想,师生情谊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愈发深厚。 1920 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急需资金,写信向刘策成求援。彼时已任浏阳县县长的刘策成二话不说,倾囊送出 300 块银洋作为股金,解了燃眉之急。 这份情谊在革命危难之际更显珍贵,1923 年,时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因领导工人运动触怒了湖南省长赵恒惕。 在军警联席会议上,赵恒惕亲自部署搜捕行动,时任省警察厅长的刘策成恰好与会。散会后,他不顾自身安危,连夜派下属王建屏给毛泽东通风报信,让其及时脱险。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这样的救援接连发生:为保护方维夏,他抗命不报信;毛泽东携杨开慧回湘养病遇险,他不仅送信预警,还送去 100 银元助其转移,这位国民党的警察厅长,用隐秘的方式守护着革命的火种。 晚年的他潜心治学,历时十年完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却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生计与治学的双重困境。 68 岁的老人不愿荒废学识,最终鼓起勇气给昔日学生写了那封求告信,还附上了自己的著作手稿。 毛泽东收到信后,当即于 1950 年 8 月 16 日复信:你要工作,不需来京找我,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可去长沙找程潜。 刘策成依言前往,被安排为省参事室参事。可这份待遇优厚的职位,却无法满足他潜心治学的需求,他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仍需大量文献支撑,于是,他再次致信毛泽东,坦陈心愿。 1950 年 8 月 29 日,第二封回信抵达: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拟以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人较多。 但半年过去,文史工作仍无着落。1951 年春,刘策成辗转来到北京,住进宝庆会馆再次求助。 这一次,毛泽东不仅转批周恩来妥善安排,还派工作人员将他接到惠中饭店,一切开支由自己承担,更送去衣服和零用钱,让他安心住下,到北京各处看看。 1951 年 2 月 14 日,第三封回信如约而至:大示所为《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收到,谢甚!工作一事已函告统战部李维汉部长,敬请与该部接洽。 经毛泽东亲自协调,周恩来亲笔签发聘书,特聘刘武先生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当盖着鲜红印章的聘书送到刘策成手中时,这位古稀老人热泪盈眶,他终于能在文史馆安心治学了。 1953 年,《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被国家图书馆定为藏书,成为《庄子》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此后数年,刘策成在文史馆积极参与学术研讨,直至 1957 年病逝,享年 75 岁。 从湖南一师的师生初遇到中南海的破例相助,从革命年代的生死相托到和平时期的学术扶持,刘策成与毛泽东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初心。 毛泽东的破例,不是对私情的妥协,而是对恩师情谊的铭记、对救国旧恩的回馈,更是对人才的珍视。刘策成的 “求告”,不是趋炎附势的钻营,而是对学识的坚守、对报国的执着。 一纸书函,承载的是跨越半生的信任;三次复信,彰显的是伟人的温情与原则。这段往事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却在岁月洗礼中愈发清晰:真正的情谊,从来经得起风雨考验;伟大的人格,总能在公私之间彰显担当。

0 阅读:0
花朵绽放美好

花朵绽放美好

花朵绽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