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决定增设K字签证以K签证“抢人才”绝非抢饭碗,开放方能筑高地
K字签证引发“影响本土人才就业”的争议,本质是对人才流动逻辑与产业发展规律的误读。这项面向18-45岁海外STEM领域人才的签证政策,实为精准补短板的战略选择,而非挤压本土就业的“抢饭碗”之举,其价值恰恰在于通过开放赋能本土人才发展。
担忧“外来人才抢岗位”,混淆了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当前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于普通岗位竞争激烈与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高精尖人才匮乏并存。K签证瞄准的正是后者——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往往需要跨文化协作,引入的海外人才更多是参与“从0到1”的创新攻坚,而非争夺“从1到N”的常规岗位。深圳科技公司猎头的观察早已印证,此类人才反而能为本土团队带来新技术视角,间接创造更多衍生岗位。
从全球人才竞争格局看,K签证是对国际机遇的主动把握。在美国将H-1B签证年费飙升至10万美元、变相关闭人才大门之际,中国推出5年多次往返、无需雇主担保的K签证,本质是承接全球人才流动的“溢出红利”。这种差异化竞争并非取代本土人才,而是为本土团队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平台——正如亚洲集团专家所言,海外人才的“试水”能激活国内创新生态,让本土人才在交流中快速成长。
更需明确的是,政策设计已预留风险防控空间。K签证对“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历要求、后续将出台的配套审核办法,都在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避免“水硕”浑水摸鱼。而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引进外力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最终让本土人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竞争,而非零和博弈。K签证的价值,在于以开放姿态汇聚全球智慧,为本土人才打造更高能级的成长环境。将其曲解为“抢饭碗”,恰恰忽视了人才强国战略中“引育并举”的深层逻辑——唯有在开放协作中锤炼能力,本土人才方能真正立足全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