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辽宁,一名大爷去玉米地查看玉米长的怎么样了,谁知看完准备返回时突

拾九观人间 2025-09-30 09:46:40

“万万没想到!”辽宁,一名大爷去玉米地查看玉米长的怎么样了,谁知看完准备返回时突然遇到了一只狍子,大爷担心狍子会去玉米地搞破坏,于是试图用手拦截想将它给堵回去,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狍子居然直接来了个三连跳,直接跳过大爷的头顶越了过去,最后大爷不仅没拦着狍子,还把自个给摔倒在地上。   初秋的辽宁农村,清晨的露水滴在玉米叶上,反光晃得人眼睛发花。   家住铁岭县某村的王大爷,扛着半旧的锄头往自家苞米地走。   王大爷拨开叶子往里走,伸手摸了摸玉米穗,颗粒饱满得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今年收成错不了。”   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把地头地尾都查了遍,没发现啥问题,他才直起腰,拍了拍裤腿上的土,准备回家做早饭。   可刚走到田埂边,王大爷突然停住了脚,前面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个毛茸茸的东西。   他眯着老花眼仔细瞅,棕褐色的短毛,耳朵尖尖竖着,尾巴短得几乎看不见,还有那标志性的“白屁股”,跟村里老人常说的“傻狍子”对上了号。    “这玩意儿咋跑这儿来了?”王大爷心里直犯嘀咕。   他知道狍子一般在山林里待着,很少往庄稼地凑。   可眼下这狍子正朝着自家苞米地的方向挪,要是让它钻进去,啃了玉米穗、踩倒了秸秆,那损失可就大了。    王大爷没敢靠太近,也没敢大声喊,怕惊着狍子反而让它往地里窜。   他慢慢张开胳膊,往前挪了两步,像个“活栅栏”似的挡在狍子和苞米地中间,想把它往旁边的树林子方向逼。   “哎,往那边走,别往我地里去!”   他以为这狍子会怕人,要么掉头跑,要么顺着他指的方向走。   可万万没想到,这狍子盯着他看了两秒,突然往后退了半步,接着后腿猛地一蹬。   王大爷只觉得眼前一道影子“嗖”地蹿了起来,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狍子已经从他头顶飞了过去,带起的风都吹到了他脸上。    更让他意外的是,狍子落地后没停,紧接着又是两下跳跃,动作又快又利索,眨眼间就钻进了远处的树林,只留下几片掉落的绒毛飘在半空。   王大爷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愣在原地,脚底下没站稳,“哎哟”一声,屁股墩在了硬邦邦的土路上,疼得他龇牙咧嘴,半天没缓过劲来。    后来王大爷把这事跟村里人说,大伙都笑得直拍大腿:“哪有狍子跳着过人的?您这是遇上‘成精’的了!”   还有人拿出手机搜狍子的习性,这才知道,狍子看着“傻”,其实弹跳力特别强。   狍子受惊时能跳两三米高、四五米远,三连跳更是它们突围的常用招,不是故意“挑衅”人,只是本能反应。    其实最近几年,辽宁农村遇上狍子的事不算少见。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全省狍子种群数量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0%,它们的活动范围也从深山扩展到了林地边缘的农田附近。   不光是狍子,还有野兔、野鸡,甚至偶尔能看到野猪,这些都是生态变好的信号。    王大爷这次虽然摔了一跤,可事后也说,那狍子也没伤着我,就是吓了一跳。   现在想想,它也是为了找路走,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   其实人和野生动物相处,不就是这样吗?没有谁刻意要“麻烦”谁,更多时候是因为生活空间有了交集,才会有这些小意外。    就像王大爷遇到的这只狍子,它的三连跳,跳出来的不只是动物的生存本能,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道考题。   说到底,那只跳过大爷头顶的狍子,就像个小小的“信使”,提醒着我们:生态好了,动物来了,人和自然的距离近了。   往后的日子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就能把“万万没想到”的意外,变成“越来越好”的和谐光景。

0 阅读:154

评论列表

Tina鲍

Tina鲍

1
2025-09-30 13:02

幸好大爷不是想抓住吃掉,不然就进去了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