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曹操多么真实的一个人啊,多疑,怕死,小心眼,爱人妻,爱才! 最近翻《三国志》,看到曹操临终前的《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一个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丞相,最后叮嘱家人分香料、学做鞋卖钱——这哪是史书记载的“奸雄”?分明是个操心家事的老头。 千年来,我们骂他多疑、怕死、抢别人老婆,却总忘了他终结北方战乱、恢复农业、唯才是举的功绩。 多疑:乱世里的生存本能,不是原罪 曹操的多疑,最常被拿出来说的是“杀吕伯奢”。 20岁的他刺杀董卓失败,逃到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老头出门买酒,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听见“缚而杀之”,抄刀就砍,连杀八口人。事后他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事儿搁现在,妥妥的“被害妄想症”。可你想过没?他刚犯了“弑杀朝廷命官”的死罪,路上随便找个亲戚家,能不警惕吗?就像今天被追债的人堵门,你敢随便开门吗? 更真实的是他当权后的表现。睡觉不让侍卫近身,说梦话砍死近侍,醒了哭着厚葬。有人说他冷血,可放在“今天有人告密,明天有人行刺”的朝堂,这根弦松了,可能连命都没了。 他的多疑不是变态,是乱世里普通人保命的本能。 怕死:他怕的不是死亡,是辜负 曹操总被吐槽“贪生怕死”。华佗要给他开颅治头风,他直接砍了医生;赤壁战败,他一路哭着跑回许昌。可细品,这哪是怕死? 华佗说开颅能根治,但那是公元2世纪的“外科手术”,成功率比中彩票还低。他要真信了,后世得骂他“迷信愚昧”;不信,又得骂“残暴”。 赤壁惨败后,他第一件事是屯田养民。史书记载:“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他带着士兵收敛尸体,开荒种地,跟百姓说:“咱们不打仗了,好好活。”这哪是怕死?是怕对不起跟着他打仗的兄弟,怕对不起北方刚安稳的百姓。 “爱人妻”:撕开标签,他是真性情 “曹操爱抢别人老婆”的野史传了几千年。张绣投降又反叛,起因是他睡了张绣的婶子邹氏;曹丕的妻子甄宓,也被传和他有染。可正史里,这些大多是政敌的抹黑。 他对卞夫人的态度,才见真心。卞夫人本是歌姬,出身低微,曹操当上魏王后立她为王后。有人酸她“配不上”,曹操说:“我就喜欢她爽利,不矫情。”后来曹丕称帝,卞夫人怕儿子亏待兄弟,曹操拍着她肩膀笑:“你教得好,我死也安心。” 所谓“爱人妻”,不过是他不装道学先生。喜欢就说,错了就认,比起后世那些满嘴礼义廉耻、背地里偷鸡摸狗的伪君子,这份坦荡倒显得可爱。 杀才与爱才:成年人的残酷清醒 曹操最圈粉的是“爱才”,可这爱里带着刀。 关羽暂居曹营,他送赤兔马、封汉寿亭侯,明知留不住还放人走;张绣杀了他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他转头就接受投降,还跟张绣拜把子。 但孔融、杨修、荀彧这些顶级人才,他却说杀就杀。 孔融天天阴阳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忍了多年,终因政治立场不同杀之;荀彧反对他称帝,觉得“丞相该辅佐汉室”,他逼得荀彧抑郁而终。 这不是双标,是成年人的残酷逻辑:你可以有才华,但不能威胁我的目标;你可以跟我对着干,但得先掂量自己够不够格。 他的“杀才”,本质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千年后,我们终于读懂他的“不完美” 这些年,曹操的形象慢慢从“奸雄”变成“英雄”。高陵考古证实他节俭务实,百家讲坛讲他写《短歌行》时的孤独,于和伟版电视剧演他临终前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哭出了一个凡人的不甘。 为什么我们现在更理解他?因为我们终于明白:所谓“乱世枭雄”,不过是逼到绝境的普通人。他有私心,有算计,有小毛病,可也在拼尽全力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能吃口饱饭;他多疑怕死,却在《遗令》里叮嘱家人“分香卖履”,像个普通老头交代后事。 这就是曹操最动人的地方——他不完美,甚至有点“俗”,但正是这份真实,让他跨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共情。 #三国演义# #曹操# #曹操功绩# #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曹操多么真实的一个人啊,多疑,怕死,小心眼,爱人妻,爱才!
五代十国志
2025-09-30 10:43: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