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你能接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吗? 2025年开学季,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大一新生对室友直播行为的吐槽。“学生主播”们不顾场合、不控音量、不分昼夜,将寝室变为直播间,把室友当作背景板,扰乱了本该宁静和谐的寝室氛围。 这些吐槽并非孤例,评论区里,“室友凌晨一点还在直播打游戏连麦”“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拍进镜头里”“提醒她反而被骂多管闲事”等抱怨此起彼伏。 对主播而言,直播间是展示自我、获取认可的舞台;而对被迫入镜的室友来说,这却是板上钉钉的隐私侵犯。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背景板困境”已从大学寝室蔓延至单位宿舍,从商业街头扩散到旅游景点:西湖边的“法海”,商业街的“街拍”,还有景点里穿梭在人海里嘴里不停的“直播导游”。直播镜头虽然很小,但却在毫无边界地蚕食着人们的私密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兼职主播规模早已突破百万,甚至衍生出一种热门的直播类型——宿舍直播。一些MCN机构为此会刻意搭建大学寝室环境的直播房,然后让旗下主播打造大学生人设,直播聊天、唱歌、跳舞、连麦打游戏,乃至擦边……用这种形式大做流量生意。 直播文化在校园中的野蛮生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原住民一代对技术应用的认知局限。若论起开直播、打PK,他们操作之娴熟令人惊叹,却尚未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边界意识。当虚拟的礼物、花束、“小心心”划过屏幕,主播们哪里顾得上现实空间中他人的基本权利。这种认知偏差并非全然出于恶意,更多是源于对技术伦理的无意识——在“人人皆可直播”的表象下,尊重他人隐私的社会规则似乎真成了“背景板”。 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伦理层面的调适与成长。从电话的普及到社交媒体的兴起,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索技术便利与社会规范的平衡点。直播技术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其伦理边界尚在形成之中,直播“被迫入镜”的法律边界也亟待明确。而大学作为思想前沿阵地,理应成为培育健康技术伦理的沃土。 面对寝室直播引发的矛盾,简单指责或许无济于事,更需要的是构建一种基于相互理解的“数字共居伦理”。这种伦理要求主播明确公私边界,在追求个人表达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利;也要求室友们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在包容与底线之间找到平衡点。学校层面则可以通过新生教育、宿舍公约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将边界意识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 如何在技术狂欢中保持清醒,在自我表达时不忘尊重,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解答的伦理考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陈嘉音 你能接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吗? 20
生活微观察社
2025-09-30 23:16: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