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天字第一号国宝,清明上河图,展出了,位置在午门中央大厅。我连续排了快七个小时

平松看过去 2025-10-01 00:27:25

故宫天字第一号国宝,清明上河图,展出了,位置在午门中央大厅。

我连续排了快七个小时的队,终于在晚上7:50左右第二次看到了清明上河图(上一次是在2015年)。现场允许拍照,由于我是最后一个观众,所以只用了两分钟拍了几张,然后迅速撤离现场,我应该是倒数第五个离开午门的观众。故宫2015年展出清明上河图,曾经排队到凌晨,这次由于观众太多,被迫营业到晚上八点左右,然后还要打扫卫生,并开会总结经验,努力应对十一期间更多的观众潮。工作人员实在是辛苦了,他们有的家在顺义,而明天早上7:30就要开门营业,他们很努力,也很不容易。

故宫很难,文物也很难。千年的古书画,保存第一,所以展出时间不宜太长。这次几幅千年名作,如东晋王珣伯远帖,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等,都是只有15天展期。由于清明上河图十年展出一次,机会太难得,故宫也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能亲眼得见,所以清明上河图的展期足足有30天,为了让国宝保持最好的状态,故宫在这个独立展柜上做了很大努力,希望在展览期间一切都好。

最后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引自本人去年出版的《鉴古雅集》: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界画,长 528 厘米,宽 24.8 厘米。所谓界画,指的是用界尺引线画的画,一般用于画建筑、舟船、车舆这些东西。界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分毫不得逾越,有点像古时候的照片。这种绘画早在两晋就已出现,到了隋唐已经成熟。但是,界画一直得不到文人士大夫们的重视,因为中国文人都讲究个“文以载道”,界画虽工,却难以表达内心情感,匠气有余而艺术性不足,所以只能看个好看,并没有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然而事情都是变化的,今天在街上拍一张照片,可能过些年就不一样了,在古代更是如此。《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末年的开封,当时叫东京汴梁,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百万人口,市井繁荣。那样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比如北魏的洛阳、隋唐的长安,我们在书上能读到它们曾经的辉煌:永宁寺塔有多么高大,大明宫有多么宽广。然而文字哪怕再多,也不可能给我们留下真实的印象,复原的图像也只能是看个意思,就像史书上说汉高祖刘邦的长相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你能知道他长什么样吗?我们哪怕和刘邦擦肩而过,也决计认不出来。《清明上河图》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让我们能看到过去,虽然只有一小段,但无比真实。作者用极为精准老到的笔触,把他看到的盛世繁华落在了纸上,让北宋百年造就的东京梦华,留了一段下来。

….中略….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一个不可能重现的时代,于是在金朝大定年间就被定为神品,然后代代相传。作者是张择端这个信息,就是我们由金人的题跋所推断的。不过题跋也带来了一个难题,金人张世积的题诗云:“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说是画上的河流是汴水。但是专家发现记录和图像对不上,因为汴河是一条悬河,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汴河“河底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文物北宋《景德四图》中,有宋真宗“舆驾观汴涨”的场景,可见汴河堤岸高耸,高于地面,而《清明上河图》中的河显然不是悬河,就是正常的漕运河。有学者指出:《清明上河图》上的这条河其实是城北的广济河,因河宽五丈,又名五丈河,是汴京第二大漕河,担负着从山东一带运粮的重任。图中城门是汴京东北的善利门,门外的拱桥叫“小横桥”。而画这个图的目的,可能也和山东的战事有关。徽宗宣和四年(1122),朝廷彻底平定了宋江之乱,山东的漕运重新通畅,这才有了清明上河的繁华景象。

….中略….

画而象物,以垂后世,这是绘画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人类创造绘画艺术的初衷。张择端的绘画技巧虽然高明,也未必就一定比王诜、李公麟等名家强。不过,他有一点是别人不能比的:他真实而细致地画出了自己的时代。这是他和《清明上河图》名垂青史的原因,也是一个古代画家能尽的最大本分。当然,《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性一点也不逊色,因为艺术是一种语言,看着这幅画,我们仿佛就能听到张择端在说:我看到了这繁华,我希望你们也看到。”——《鉴古雅集》

谢田看宝

0 阅读:0
平松看过去

平松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