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二年,隆冬未尽。六十五岁的孙嘉淦奉旨告老,还乡途中驿路风雪交加。朝中却突然

素笺书旧情 2025-10-01 05:49:02

乾隆十二年,隆冬未尽。六十五岁的孙嘉淦奉旨告老,还乡途中驿路风雪交加。朝中却突然传出密报——这位以清廉闻名的老臣,正偷运十几箱黄金回家。密奏直送乾隆案头,皇帝勃然大怒,下旨拦截,当场开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乾隆十二年的冬天,六十五岁的孙嘉淦揣着告老还乡的圣旨,踏上了回山西兴县的驿路。 这位三朝老臣裹紧了单薄的棉袍,他这辈子攒下的家当,除了几箱旧书,就剩这身穿了十年的官服。 可谁能想到,就在车队行至山西交城时,一队御前侍卫突然拦住了去路。 领头的太监尖着嗓子宣旨:“奉皇上口谕,开箱查验!” 原来京城刚传出密报,说这位以“砖头尚书”闻名的清官,竟偷偷运了十几箱黄金回乡。 箱子撬开的瞬间,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哄笑。 哪有什么黄金?箱子里整整齐齐码着的全是青砖,最上面那层还沾着京城工部衙门的灰土。 领队的侍卫统领脸涨得通红,倒是孙嘉淦捋着花白胡子笑了。 他说:“老夫要是真贪了钱,当年在河东盐政任上削减自己五千两养廉银,岂不是傻子?” 这话传到乾隆耳朵里,皇帝愣了半天,突然拍案叫绝,当即下令沿途州县用真金白银换掉那些砖头。 这事儿后来被记在《清史稿》里,成了清代官场讽刺的幽默事情。 孙嘉淦的“砖头计”看似荒诞,背后却藏着寒门士子半生的辛酸。 康熙二十二年他出生在山西兴县临河里的土窑洞里,父亲是个连秀才都考不上的穷塾师。 地方志里说他小时候“白日打柴夜读书”,冬天砚台结冰就用柴灰化水磨墨。 三十岁中进士那年,他穿着打补丁的袍子去翰林院报到,被门房当成要饭的拦在门外。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清贫,让他后来在国子监当祭酒时,连学生送的一篓山药都要退回去。 真正让他在史书上留名的,是那种不要命的耿直。 雍正刚登基时搞“密折制度”,满朝文武都在写阿谀奉承的吉祥话。 只有这个七品小官上了道折子,劈头就是三句话:“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句句戳中雍正逼宫篡位、卖官鬻爵、穷兵黩武的痛处。 雍正气得摔了茶碗:“翰林院怎么养出这种狂生?” 幸亏大学士朱轼在旁边打圆场:“臣就佩服他这胆量。” 这才有了后来雍正那句著名的评价:“朕亦服其胆!” 这种硬骨头作风差点要了他的命,有次雍正问他两个教习是否称职。 他先说“皆可大用”,回头发现其中一人贪污,立刻改口“臣看走了眼”。 龙颜大怒说他“欺君”,刑部判了斩立决。 眼看要掉脑袋,雍正却突然改口:“这人虽憨,倒是不爱钱。” 把他发配到户部银库当苦力,结果果亲王暗访时,发现这个前朝臣子正和差役一起扛银锭,账本上一厘不差。 雍正听说后,转头就派他去管天下最肥的差事,河东盐政。 在盐政任上,他干了件更绝的事。 当时西安将军、四川提督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武官,都在盐池挂名领高额养廉银。 他二话不说先砍了自己五千两年薪,接着把不相干的“空饷”全削了。 有人劝他别得罪满族权贵,他直接写了道奏折:“养廉银原是防贪的,如今倒成了养贪的银子!” 这话传到乾隆耳朵里,成了后来《三习一弊疏》的雏形。 说到《三习一弊疏》,堪称清代官员的“职场生存指南”。 乾隆刚即位时,孙嘉淦就递了这份密折,提醒皇帝警惕“耳朵听惯奉承、眼睛看惯排场、心里装惯顺从”的三大习惯,否则迟早被小人包围。 乾隆读后惊出一身冷汗,把奏折抄给全体军机大臣学习。 这份胆识让他从刑部尚书一路升到直隶总督,在任上平反了轰动朝野的“焦韬邪教案”。 一个农民被诬陷是白莲教首领,株连三百多人全被他救了下来。 晚年那场“伪奏稿案”成了他人生最后的阴影,乾隆十六年,有人冒充他的名义写了篇骂皇帝的伪奏折,全国抄散。 等案子查到江西,乾隆明知冤杀了千总卢鲁生,还是硬着头皮结案。 彼时孙嘉淦刚升协办大学士,突然发现满朝同僚都在躲着他走。 七十一岁死在吏部尚书任上时,乾隆那句“朝中少一正人矣”的感慨,听着更像是对自己用“文字狱”打脸清流的忏悔。 兴县乔家沟的玉米地里,如今连块墓碑都找不到。 抗日时期日军烧了孙氏家谱,农业学大寨又平了坟头。 倒是石猴山商雨沟的老乡还记得,有个白胡子老头退休后天天扛着锄头垦荒,招待客人从不超过五个菜。 他生前自撰的《八约》里有两句特别有意思:“功藏于无名,言删其无用”,这大概就是“砖头尚书”留给官场最硬的讽刺。 官方信源: 山西省人民政府《孙嘉淦》 黄河新闻网《三晋廉吏名片|孙嘉淦》 吕梁新闻办《【吕梁文史】孙嘉淦: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文化山西《清代直臣孙嘉淦》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