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

天天纪闻 2025-10-01 09:46:27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说白了,乌军前线现在面临的根本不是装备和武器的问题,而是能扛枪的人已经快见底了。乌军女兵在采访里说的“人快打光了”,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被冰冷数据和混乱现实印证的残酷真相。   从俄军公布的战报来看,近半年来乌军每月伤亡人数稳定在5万人上下,2024年11月甚至达到了60805人,这样的损耗速度别说补充,就算把全国的适龄男性都拉上前线也撑不住。   每天905名军人的损失数字,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乌克兰的有生力量,而这还只是俄方统计的单日数据,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为了填补兵力缺口,乌克兰的征兵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普京说的“像抓狗一样在街头抓人”并非空穴来风。   2024年乌克兰现代乌克兰语及俚语在线词典“Myslovo”把“巴士化”选为年度词汇,这个词专门描述征兵官员把征召对象强行塞进小型巴士的过程,网上流传的大量视频显示,征兵官员在街上追逐潜在征召对象,发生肢体冲突并用军事武器威胁,还得到警察支持。   即便如此,能征到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原本27岁的征兵年龄下限一路降到25岁,后来干脆把主意打到了18至24岁的年轻人身上。   乌还推出了签订一年服役合同给100万格里夫纳(约合17.7万元人民币)奖励的政策,这可是标准工资的4倍,每月还有12万格里夫纳(约合2.1万元人民币)起的战斗奖金,可就算抛出这么高的诱饵,愿意主动参军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本土兵源不够,就只能把目光投向外国雇佣兵。根据英国《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到2024年中,乌克兰战场上的外国雇佣兵总数估计在1.5万到2万之间,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波兰、法国、加拿大,还有格鲁吉亚、澳大利亚甚至南美国家。   乌克兰政府2022年3月就敞开大门,欢迎外国志愿者加入,连签证都不用,后来干脆推出“雇佣兵合同”,月薪2000到3500美元,这对比乌克兰普通士兵475美元左右的月薪,诱惑力确实不小。   可这些雇佣兵也不是傻子,俄方多次通报消灭多国雇佣兵的情况,很多雇佣兵坦言,乌克兰军方指挥部协调极差,生存几率渺茫,说白了就是被当成“炮灰”在用。   男兵不够,女兵和高龄士兵就被迫顶上去。   俄媒发现,乌军雇佣兵里女兵数量开始增加,还专门在拉丁美洲招募女性雇佣兵,代号“女王”的哥伦比亚籍女雇佣兵在社交平台上邀请拉美女性前往乌克兰,声称每天都有来自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的新女性志愿者抵达,尤其急需具有医学背景的前线军医。   本土这边,征兵年龄都快突破上限了,能打的青壮年越来越少,连50岁以上的人都被征到了前线,这些人既没有年轻人的体力,也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上了战场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更多时候只是在填补人数空缺。   反观无人机这类装备,虽然也有短缺,但和人员短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   北约国家一直在给乌克兰提供无人机援助,市面上能买到的商用无人机也能被改装后投入战场,实在不行还有私人军事公司在背后运作,把退役老兵打包送过来,这些人对北约提供的标枪导弹、无人机等装备玩得很熟练。   可装备再好,没人操作也是白搭,一架无人机需要人控制,一个作战单元需要多人配合,没有足够的人手,就算有堆积如山的无人机,也没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伊万·加夫里柳克虽然承认动员过程存在缺陷,称“‘巴士化’是一种可耻的现象”,但这改变不了人快打光的现实。   俄罗斯那边每月有5万至6万人自愿入伍,而乌克兰只能靠强制征召和高价雇佣来维持兵力,这种对比之下,前线最缺的是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位女兵说出“人快打光了”的时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枯竭,这不是靠几句口号或者几批援助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武器可以不断生产输送,但生命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0 阅读: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