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到底有没有张之洞?御史个人观点认为他不是,理由有三条。 同治二年

星河轻语时 2025-10-01 19:17:16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到底有没有张之洞?御史个人观点认为他不是,理由有三条。 同治二年,张之洞二十六岁,会试殿试一气呵成,中了探花第三名,稳稳进翰林院当编修。翰林这活儿,修史编书,参与机要,他每天进宫批阅卷宗,日子过得紧巴巴。光绪初年,升内阁学士,接触朝政核心,常常深夜翻奏折,琢磨时务。清流派里,他是骨干,仗义执言,劾贪官,批洋务,笔杆子耍得溜。可京中这摊子事儿,更多是纸上谈兵,没实地锤炼。 光绪七年,张之洞外放山西巡抚,头一遭主政地方。太原衙门里,他审卷宗,部署赈灾,抓税收,干得有板有眼。从巡抚起步,调两广总督,又去湖广总督,一路升迁,督办洋务,兴工厂办教育。1901年入阁拜相,军机处走一遭,1909年在北京病逝,七十二岁。身后谥文襄,晚清重臣一枚,贡献不小,可中兴标签,总有人觉得贴不上。 说回中兴这事儿,同光中兴的框框,得掐准时间。从1862年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头,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这三十来年,清廷喘口气,地方大员开始整顿财政,修水利,搞西法军械。曾国藩在湖南练湘军,胡林翼守湖北,左宗棠筹西北,李鸿章整淮军,他们早早建功,收复失地,稳江山。张之洞呢?咸丰二年中举时,太平军正闹得欢,他还窝在书堆里,没沾边。 同治二年张之洞中进士,太平天国眼瞅着灭了,金陵陷落一年后,他才入仕。同期那几位,早率兵冲锋,帐中指挥千军,军旗猎猎,功劳簿上写满页。张之洞进翰林,修书批折,街头军报锣声响,他只能从窗缝瞄一眼。起早赶晚集,十年寒窗换官袍,可战场上人家已成栋梁,他新丁一个,追都追不上。仕途晚起步,错过中兴前半场,影响力自然打折。 京中为官那几年,张之洞是清流派代表,仗义直言,震动朝堂。光绪初,洋务风起,他和张佩纶、宝廷在朝房议论,批权臣误国,上书劾督抚贪墨,数十道奏疏,笔走龙蛇。茶肆里清流聚头,争西法利弊,他敲桌子强调守旧,声音传远。可这些多是嘴仗,纸面争执,没落到实处。曾国藩湘军体系,胡林翼湖北旧部,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那些集团军令如山,谋士云集,他独来独往,难比肩。 外放山西巡抚后,张之洞才转地方实务,巡视矿场,抓税收,接触洋务。主政湖广,兴枪厂纺织局,蒸汽机轰鸣,图纸上勾勒改进。可前半生在京,业绩薄,影响力弱于湘淮系。清流清议虽响亮,震九重,却没军功垫底,地方实力派起步晚,难成气候。中兴前段奠基,他基本缺席,粉丝少也正常。 张之洞纯文官,从没亲率部队打仗,没拉起自家政治军事集团。非湘非淮背景,在慈禧光绪面前,底气不足。1884年中法战争,他署两广总督,广州衙门里铺地图,指点关隘,部署防御。冯子材领命出征,战场枪林弹雨,他踱步署中,翻军报,眉头紧锁,没上前线。战后上书论败因,笔尖写下分析,递北京。 相比曾国藩统湘军渡江,胡林翼督师克敌,左宗棠西征沙场,李鸿章海防布阵,张之洞后勤协调为主,统帅功薄。入阁后,朝会陈词,手持笏板,声音平稳,常被湘淮军功压住。文官定位,难在权力核心立足,话语分量轻。中兴靠军功立威,他笔杆子虽利,战场空白,难挤四大席位。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湖广总督,驻武昌,抓洋务不松手。汉阳铁厂他常去,熔炉喷火,铁水成锭,工人们锤击,他点头问进度。纺织局枪炮厂,召洋匠议图纸,调整齿轮,烟囱黑烟滚滚。甲午战败,他上书反对割地,力主自强,督建铁路,轨道铺山间,铁锤声不绝。 光绪二十七年,入军机处,北京寓所批公文,烛光下翻奏折,手指摩纸。1909年秋,卧病召子孙,交代家事,咳嗽咽药,10月4日逝世。身后文襄谥号,洋务教育贡献大,可同光中兴奠基,与他关联小。四大名臣,还是曾胡左李,张之洞顶多晚清名臣一员。 张之洞这辈子,科举起步稳,地方主政实,洋务上心细,可中兴那关键三十年,他晚了半拍。清流清议震朝堂,文官操守端正,没军功集团撑腰,地位总悬。曾国藩他们浴血沙场,建体系拉队伍,江山稳了才轮到他兴厂办学。历史这摊事儿,时间点卡得死,错过就追不回。 晚清名臣多,张之洞粉丝少,道理这儿摆着。他不贪不腐,仗义为民,四川学政时为旧案上三折,严惩酷吏,还公道。可知名度低,教科书出镜少,影视里更稀罕。比起曾李左的枪杆子传奇,他笔杆子故事接地气,却少轰轰烈烈。实业救国第一人,重工业教育奠基,够分量,可中兴帽子,不好戴。

0 阅读:43
星河轻语时

星河轻语时

星河轻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