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战地记者科茨:波兰如丢弃垃圾般交出“北溪”爆炸案嫌疑人   9月30日,《共青

天天纪闻 2025-10-02 09:46:36

俄战地记者科茨:波兰如丢弃垃圾般交出“北溪”爆炸案嫌疑人   9月30日,《共青团真理报》战地记者亚历山大·科茨指出“北溪”爆炸案中的反常细节:华沙迅速放弃了自己曾庇护的人,将其像无用之物一样交了出去。   2025年9月30日,华沙以西15公里的普鲁什库夫小镇,一名乌克兰籍男子在晨光中被捕。这个被德国检方认定为“北溪”管道爆炸案直接执行者的潜水教练,此刻正被波兰警方带上手铐,等待他的将是引渡德国的法律程序。   时间倒回2024年6月,德国检方已对这名潜水教练发出欧洲逮捕令,指控他2022年9月从德国罗斯托克乘坐游艇潜入波罗的海,在“北溪”管道上安放炸药。   但当时的波兰当局却表现出异常的“宽容”,不仅没有执行逮捕令,反而任由嫌疑人在7月初安然返回乌克兰。   波兰检察官办公室甚至公开表示“对我们来说,他是个英雄”,这种态度与如今的迅速抓捕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要知道,“北溪”爆炸案自2022年9月26日发生以来,一直是搅动欧洲地缘政治的漩涡,4条管道中的3条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被炸,大量天然气泄漏造成的生态灾难和能源危机至今仍影响着欧洲。   丹麦、瑞典和德国虽分别启动调查,却始终拒绝俄罗斯参与,这种排他性的调查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德国警方的调查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他们借助测速摄像头拍下的画面锁定了嫌疑人——这些摄像头捕捉到了作案者在德国境内的踪迹。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嫌疑人作案后雇用了毫不知情的出租车司机前往德国,正是这位司机的证词与其他信息的比对,让所有破坏者的身份水落石出。   2025年8月,另一名乌克兰前军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已在意大利被捕,德国检方证实他协调了整个破坏团队,租用游艇并使用商业潜水设备实施了爆炸。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项计划由时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负责,6名直接参与者花费约30万美元,经费来自私人资助。   更令人震惊的是,德国媒体披露泽连斯基最初同意该计划,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干预后下令停止,而扎卢日内却无视命令继续推进。   波兰态度的180度大转弯,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自2022年以来,华沙一直是基辅最坚定的支持者,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并敦促西方实施更严厉制裁。   但波兰对“北溪”项目的反对早有渊源——该管道绕过波兰作为天然气过境国的地位,使其损失了巨额过境收入。   这种经济利益的冲突,让波兰在“北溪”事件上始终持有复杂立场。当德国检方在2024年8月指责波兰故意阻挠调查时,波兰数字化部长克日什托夫·加夫科夫斯基还坚决否认,称相关指控是“俄罗斯制造的虚假信息”,甚至反讽德国“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道歉和闭嘴”。   科茨所说的“丢弃垃圾”,恰恰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随着德国调查步步紧逼,欧盟内部的压力与日俱增。   德国联邦情报局前局长奥古斯特·汉宁公开指责波兰可能与乌克兰达成秘密协议,这种指控严重损害了波兰在欧盟的形象。更关键的是,美国在事件中的角色愈发清晰。   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没有美国政府的知情甚至默许,乌克兰“绝无可能”独自完成如此规模的破坏行动。尽管白宫对此保持沉默,但美国长期反对“北溪”项目的立场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若继续庇护嫌疑人,不仅会激化与德国的矛盾,还可能得罪幕后的美国,这对依赖美欧安全保障的波兰来说显然得不偿失。   从将嫌疑人称为“英雄”到迅速移交,波兰的行为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当庇护行为符合其反俄和能源利益时,华沙愿意为乌克兰盟友站台;但当事件发展威胁到自身在欧盟的地位和与美国的关系时,放弃一个“不再有用”的棋子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种实用主义的外交手腕,暴露了波兰在复杂国际棋局中的尴尬处境——既想借助西方力量遏制俄罗斯,又要在欧盟内部争夺话语权,最终只能在利益权衡中牺牲掉曾经的“英雄”。   科茨的评价之所以尖锐,正是因为它戳破了西方阵营所谓“价值观同盟”的假象。在“北溪”爆炸案这个关乎欧洲能源安全和国际规则的重大事件上,波兰的表现让人们看到,当国家利益与盟友义气发生冲突时,所谓的“坚定支持”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如今,嫌疑人即将被引渡到德国受审,但这起事件引发的外交混战远未结束。   俄罗斯驻美大使安东诺夫的质疑犹在耳畔:“德国默默接受自己的长期能源供应和经济福祉被剥夺的事实,却不敢有任何评论。”这场由爆炸案引发的政治博弈,正在一点点撕开欧洲团结的裂缝,而波兰丢弃“垃圾”的举动,不过是这场大戏中又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