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几天前,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如潮水般涌过西奈半岛,埃及军队在苏伊士运河防线崩溃的瞬间,就注定了阿拉法特命运的转折。作为法塔赫的创始人,他原本依靠埃及提供的武器和训练基地对抗以色列,但六日战争的结局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当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承认战败时,阿拉法特意识到,自己必须为4000多名战士和涌入约旦的40万难民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约旦国王侯赛因的抉择充满矛盾。这个与巴勒斯坦血脉相连的王国,1948年就接纳过第一批难民,此刻边境线上挤满的逃亡者让他无法拒绝。 但当巴解组织的武装皮卡载着重机枪驶入安曼街头,当难民营里竖起独立于约旦政府的司法系统,当边境袭击不断引来以色列的报复性轰炸时,这位贝都因血统的国王开始意识到,自己引狼入室了。 1968年3月的卡拉梅战役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阿拉法特选择这个约旦小镇作为据点,不仅因为它靠近以色列边境,更因为这里能成为向全世界展示巴勒斯坦抵抗的舞台。 当以色列装甲部队在空军掩护下突入时,约旦军队被迫卷入战斗。这场持续两天的激战造成双方数百人伤亡,巴解组织虽损失惨重却成功宣传为"战略胜利",约旦军队的牺牲反而被刻意淡化。 胜利的狂热背后,裂痕正在加深。巴解组织在难民营里建立税收体系,向当地商贩收取"革命捐款";武装分子在安曼大学校园里公开训练,甚至袭击约旦警察局。 最致命的是,他们拒绝解散"国中之国"的行政机构,坚持要用武力实现巴勒斯坦独立。这种将约旦视为跳板而非盟友的态度,最终在1970年9月演变成全面冲突。 "黑色九月"的枪声打破了约旦河谷的宁静。巴解组织下属的"人民阵线"同时劫持五架国际航班,将乘客扣押在约旦沙漠的机场。 当侯赛因国王向美国求援时,尼克松总统下令第六舰队驶入地中海东岸,这种被阿拉伯世界视为背叛的举动,彻底激化了矛盾。叙利亚坦克在苏联支持下越过边境,却在以色列战机的威胁下溃不成军;巴解组织试图推翻约旦王室的政变,最终被皇家军队镇压在难民营的废墟中。 这场持续数月的内战造成数千人死亡,安曼的街道上布满弹痕。当阿拉法特带着残部撤往黎巴嫩时,他留下的不仅是烧焦的难民营,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任何将外部势力视为救命稻草的抵抗运动,都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约旦政府随后颁布的《难民营控制法》,标志着阿拉伯国家开始重新审视难民政策。 历史的天平在1993年发生微妙倾斜。当阿拉法特与拉宾在奥斯陆握手时,那个曾拒绝服从任何国家法律的游击队领袖,已经学会在谈判桌上争取利益。 但约旦的伤痕提醒着人们,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外部支持或军事抵抗。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思考:当40万难民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稳定产生冲突时,怎样的平衡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个问题的答案,仍在中东的风沙中飘荡。 当我们在2025年回望这段历史,阿拉法特的选择依然充满争议。有人看到他在绝境中的坚韧,有人看到他给邻国带来的灾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1967年的大逃亡,不仅改变了巴解组织的命运轨迹,更在中东政治版图上刻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对于这段历史,你更倾向于同情难民的处境,还是理解约旦的困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亚西尔·阿拉法特生平:巴解战士 战斗一生》——中国新闻网
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俄国人会有这样的推算,根本
【84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