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过:“近代史上有四位功勋卓绝,不能忘记的人物。重工业不忘张之洞,轻工业不忘张謇,化工业不忘范旭东,而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张之洞,晚清洋务运动的关键推动者。他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理念。此主张在当时广为流传,几乎达到家喻户晓之程度,于时代变革中影响深远。 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发展重工业,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多个近代工业企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汉阳铁厂,作为中国首座现代化钢铁厂,意义非凡。它宛如坚实后盾,为后续的武昌起义与北伐战争提供了稳固的物质支撑,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金白银、实打实地把近代工业给带起来的。你现在去武汉,随便问个老头,他都能给你讲一通张之洞当年的事迹。 张之洞早年留心西方工业发展,回国后结合中国国情推动“师夷长技”,他那种“保守中带进取”的态度,其实是当时最可行的策略。 轻工业这块,张謇的名字几乎是绕不过去的。他是清末状元,放着官不做,跑去南通搞实业,这在当时的官场圈子里简直就是“疯了”。 可他偏不信邪,一头扎进棉纺织业,创办大生纱厂,后来又搞教育、修医院、建博物馆,整个南通都被他折腾成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城市模型。 他不只是把工厂建起来了,更是把产业链、人才培养、城市管理都一块带动了。这种“全链条式”的发展思路在当代都不多见,他在百年前就已经做出了尝试。 张謇一直认为,国家富强不是靠朝廷的拨款,而是靠老百姓能吃上饭,能有工作,能有希望。他的南通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营经济特区”。 范旭东的事迹则是近代中国化工产业的开山之作。他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药、永利碱厂等一系列企业,从食盐、药品到基础化工原料全面布局。 尤其是永利碱厂,它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对外国碱类化工产品的依赖,这是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转折点。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化工材料几乎全靠进口,价格高不说,关键是“卡脖子”。范旭东从德国留学归来,回国后没想着当官,而是一步步把化工这条路铺了出来。 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有自己的基础工业体系,这种认知在当年绝对是“超前”。他不仅是企业家,更是有战略眼光的科技实业家。 说到卢作孚,这位先生的“低调”程度简直让人心疼,但他的贡献可以说是“救国级别”的。 他是民营企业家出身,早年创办民生公司,经营长江航运,后来发展成集航运、铁路、仓储、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交通运输体系,是中国近代最早实现“物流一体化”的人。 你现在在地图上看重庆到上海这条线路,能有今天的通畅,卢作孚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搞运输,还搞教育、修铁路、办医院,甚至在抗战时期组织大规模运输,支援前线物资,被誉为“交通战线上的抗战英雄”。 有人说他是“商人中的将军”,这话一点不夸张。特别是在重庆大轰炸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指挥物资运输,很多人命就是靠他这个“民间系统”保下来的。 他的民生公司当时甚至比官方系统更高效,靠的就是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极强的组织能力。 这四位人物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没有把“救国”当口号喊,而是实打实地干事。他们不搞空谈,不玩玄虚,也不追求一时的风头。 他们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投入,都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里掀起了波澜。他们不是站在讲台上画饼的人,而是撸起袖子、下得了工厂车间、进得了码头码头、坐得了实验室的实干派。 现在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简单地缅怀,而是要从他们的经历中读出今天的意义。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种“修铁路、造轮船、办工厂、搞科研”的劲头。 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像他们一样,踏踏实实去做事。毛主席这句话说得很重,但也很准,它不仅是历史的总结,也像是一份当代的提醒。 素材来源: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 2022-10-13 16:54·五彩秦安
毛主席说过:“近代史上有四位功勋卓绝,不能忘记的人物。重工业不忘张之洞,轻工业不
沈言论世界
2025-10-03 10:45:3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