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说盾构机是一次性的,其实有点冤枉,但大部分时候,这铁家伙干完活确实得埋在地下,不是心疼钱,是真没办法。
就拿常见的 6 米直径盾构机来说,一台就得 5000 万,上千吨的重量跟几层楼似的,里面一万多个零件精密得很,核心的主驱动轴承本来能用上 15000 小时,好多机器退役时才用了 12000 小时,明明还能接着干活,可为啥非要埋了?
先得说清楚,埋可不是全埋,像主驱动、液压泵这些值钱的核心部件,施工队肯定会拆出来回收,埋在地下的大多是盾体这种又大又重、没法拆的 “空壳子”,可即便这样,看着大半台机器埋了也心疼啊。
最关键的难题是 “取不出来”。你想想,盾构机在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地方干活,隧道直径就那么大,这铁疙瘩刚好能卡进去掘进,完工后想把它弄出来,得先挖个专门的 “取机井”。
可在城市里修地铁,周边全是小区、马路、商铺,挖个十几米宽的取机井得拆一大片建筑,光征地拆迁费就得上千万,工期还得拖好几个月。
广州有个地铁项目就遇到过这情况,盾构机刚好在市中心商圈下面完工,要是挖取机井,得封路半年,影响上百家商户,最后没办法只能把盾体埋了,只拆了内部部件。就算不是市中心,挖取机井的成本也高得吓人,少说几百万,比埋了盾体还亏。
再说拆解和运输的麻烦,这可不是拆个洗衣机那么简单。盾构机的盾体是整体焊接的,硬拆得用大型切割设备,在狭窄的隧道里根本施展不开,光拆解就得花一两个月,还得搭专门的脚手架,十几号工人轮班干。
拆完了运出来更头疼,上千吨的零件得用特种吊车和运输车,普通马路根本承受不住重量,还得临时加固桥梁,一趟运费就得上百万。
中铁工服的工程师算过,东北一台盾构机运到南方再制造,光运费就够买半套新的核心部件了。有回重庆轨道交通项目,一台 6.98 米的盾构机想运出来,光协调沿途封路、加固桥梁就花了一个月,最后成本比设备残值还高,早知道还不如埋了。
有人说那就改造一下换个工程用啊?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盾构机是 “量身定制” 的,每个工程的地质不一样,有的是软土地层,有的全是硬岩石,刀盘、推进系统都得配套。
乔晓亮团队之前改造过一台盾构机,就把直径从 6.28 米扩到 6.48 米,看着就差 20 厘米,可整个受力结构全得重新设计,光画图就花了三四个月,比造新机设计时间还长。
要是地质差得远,比如在软土地用过的机器改去挖硬岩,刀盘、驱动系统全得换,改造费得花 2000 多万,快赶上新机一半的价钱了,谁愿意花这冤枉钱?
中交天和的总工程师就说过,再造一台盾构机虽然能省一半成本,但前提是得有合适的工程匹配,要是找不到匹配的项目,改造完也是闲置。
还有工期不等人的问题。基建项目都卡着时间节点,要是等把旧机器运回去改造,再运到新工地,少说要半年时间,可项目等着开工,只能买新机,旧机器就只能先埋了。
中建二局在常州的盾构基地,就算一年能改造 20 台机器,可全国待处理的闲置盾构机超 1500 台,根本忙不过来。
去年杭州一个隧道项目,本来想改造一台旧盾构机,可等设计方案出来,新工程都快开工了,最后还是买了新机,那台旧机器就只能埋在地下,核心部件拆下来留着备用。
不过也不是所有盾构机都得埋,现在有了专门的 “盾构 4S 店”,情况好多了。中交天和在常熟的基地,三年就改造了 150 多台盾构机,有的改了直径,有的升级了智能系统,拿去北京、武汉的地铁项目接着用,比买新机省一半钱。
乔晓亮团队改造的盾构机在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用着,掘进速度比原来快 20%,还省了 380 万成本。
中铁工服更厉害,在全国建了四个再制造基地,四年就改造了 290 台次,连 16 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都能改。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程还是因为成本、工期、场地这些原因,只能无奈选择掩埋。
所以说,埋盾构机真不是浪费,是没办法的折中办法。谁都想把上千万的机器再利用,可架不住地下条件复杂、地上成本太高,有时候埋了盾体、拆走核心部件,反而是最划算的选择。
随着再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后能 “重生” 的盾构机会越来越多,但现在看来,不少铁疙瘩还得在地下 “安家”,这背后全是工程里的现实难题,不是心疼钱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