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中国不愿介入中东的战乱。如果以色列胆敢轰炸中国,那正好让中国找到强势介入中东战争的理由! 中国对中东那片土地的态度,确实是从“能躲远点就躲远点”慢慢变成了“不得不站近点看”,这背后全是现实利益和历史意外推着走的。2006年派工兵营去黎巴嫩那回,真是把“有限参与”四个字刻在了行动里,当时就想着尽点大国义务,顺便看看国际维和到底是怎么回事,压根没打算把脚往战乱的泥里伸。 可谁也没料到,当年夏天就出了岔子,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突然开打,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黎南部飞,咱们的工兵营刚搭好的营地都受了波及,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当场命丧黄泉,这位主动留下换别人先撤的中校,成了中国在中东和平事业里第一个倒下的烈士。 那时候,咱们的反应还相对克制,除了外交抗议和追授勋章,并没有更多的动作。毕竟那会儿咱们还一直奉行“自家人员安全”的纲领,筹码也只有上嘴皮碰下嘴皮。 奈何背后那根实在的能源绳子,把咱们跟中东捆得越来越紧。2024年的数据摆着呢,咱们每两桶进口原油里,差不多就有一桶来自中东,占比高达46%,光伊朗的转口油就占了总进口的10%,沙特更是常年稳坐咱们在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宝座。 不光能源,经贸领域更是越来越牛,2024年中沙单月贸易额都飙到90亿美元了,同比还涨了29%,中国手机在中东市场占了37%的份额,比苹果三星都多,这些生意可经不起战乱折腾。 要是以色列真敢炸咱们的机构或者公民,先不说主权受辱,光是断了能源供应的风险,就足以让咱们从“克制”转向“强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油箱被人动了手脚。 贸易之外,投资的盘子也越铺越大,2023年咱们对外绿地投资的前五大市场里,沙特、埃及、摩洛哥三个中东国家全在列,每个的投资额都过百亿,2024年对中东和北非的投资直接创了历史新高,各150亿美元左右。 沙特的公共投资基金更有意思,之前把钱全砸在美国,现在悄悄减持到200亿美元,反而在亚洲投了66亿美元,是前三年的两倍,其中不少都流进了中国的新能源项目。 更别说阿拉伯国家对华投资,从2021年的1.1亿美元飙到2024年前十个月的90亿美元,这要是中东乱成一锅粥,这些真金白银不就打了水漂? 伊核问题更是把咱们架到了台前。2005年六国机制成立,咱们本来是凑数的,结果美国2018年单方面退群,以色列还暗杀伊朗核科学家,硬生生把局势搅乱。 要知道,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咱们很重要,真打起来油价肯定疯涨,所以王毅外长只能不停地打电话斡旋,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也得来回飞,逼着咱们从“旁观者”变成“劝和促谈主力”。 国际社会还挺买账,说咱们的立场公正,可谁都清楚,这都是被利益逼出来的担当——要是伊核问题炸锅,咱们的能源安全和贸易通道都得受影响。 巴以冲突更是典型的例子,2023年新一轮打起来后,咱们的介入力度更明显了,又是安理会磋商,又是特使穿梭外交,毛宁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天天讲停火止战,核心还是怕战火蔓延到产油区。 毕竟2024年中阿贸易额都4000多亿美元了,是美国和阿拉伯国家贸易额的近四倍,这么大的利益盘,容不得半点闪失。 现在咱们在中东8个维和任务区常驻着2521名官兵,是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的国家,从1990年的5名军事观察员,到现在的成建制部队,这规模变化本身就说明:不是咱们想介入,是利益的触角伸过去了,不得不跟着守护。 要是以色列真敢迈出“轰炸中国”这一步,那可真是给了个现成的理由。之前咱们一直讲究“有限参与”,就算利益受损也尽量通过外交解决,但要是主权和人员安全受了直接攻击,性质就变了。 且不说咱们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存在作为支点,单说跟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摆着,他们本来就认可咱们的公正立场,真要强势介入推动停火或者维护秩序,既有法理依据,又有现实基础。 毕竟到2027年,咱们跟海湾国家的贸易额可能超过他们和整个西方世界的总和,这么重的利益分量,配上一个合理的介入理由,完全能顺理成章地在中东站稳脚跟,这可比被动应对战乱要主动多了。 说到底,从2006年黎巴嫩维和的意外卷入,到如今能源、贸易、投资的深度绑定,咱们对中东的态度早就不是“想躲就躲”了。以色列要是真敢触碰红线,不过是把“不得不介入”变成“名正言顺介入”,毕竟在自家利益面前,客气是客气,底线还是得守住的。
美军前司令吐槽:他从军40年没见过这么离谱的……当美国媒体曝出赫格塞思大动干戈地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