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人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不曾想,有人却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科学家丈夫钱学森。 2012年北京那场高规格追悼会上,最引人争议的不是覆盖在蒋英遗体上的鲜红党旗,而是台下窃窃私语的猜测——“若不是嫁了钱学森,她哪能得这份荣誉?” 这样的声音,恰恰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在音乐界,人们尊称她“蒋先生”时,从不会前缀“钱学森夫人”,这个称呼只关乎她在声乐领域半个世纪的深耕与成就。 蒋英的底气,早在二十岁出头就已奠定。 1936年,跟着父亲蒋百里赴欧洲考察的她,没选择当时名门闺秀热衷的文学或艺术鉴赏,反而一头扎进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对着声乐谱架从早练到晚。 二战爆发后转去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她更是把自己关在琴房里,连当地华人社团的聚会都极少参加,老师曾评价她“对声音的控制精度,像科学家调试仪器”——没人能想到,这句评价后来会与她未来丈夫的职业产生奇妙呼应。 1946年她回国时,带回的不只是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意大利语,还有一套融合德奥学派严谨与欧洲浪漫主义的演唱技法,次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的独唱音乐会,一曲《魔笛》选段让台下观众惊叹“原来中国歌唱家也能把莫扎特唱得这么地道”。 那时候,“钱学森”这个名字还只是她童年记忆里那个沉默寡言的邻家哥哥。 真正让蒋英在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不是她的演唱功底,而是她搭建起的中国声乐教育框架。 1955年随钱学森回国后,她拒绝了中央实验歌剧院的独唱演员邀请,主动提出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理由是“舞台上需要好歌手,但更需要能培养好歌手的人”。 在课堂上,她从不用“你应该怎样”的命令式教学,反而常拿着乐谱问学生“这段旋律里,你听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有一次傅海静练《茶花女》选段时过于追求高音技巧,她直接打断:“声音再亮,没有情感,就像没有灵魂的漂亮花瓶。” 她把欧洲的声乐教学体系拆解重组,结合中文发音特点调整呼吸方法,编写出国内第一套系统的美声唱法教材,连周小燕都曾说“蒋英让美声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那些年里,她的家里永远挤满学生,茶几上摆着她亲手做的点心,破了洞的沙发上堆着学生的乐谱,而隔壁书房里,钱学森正对着导弹图纸演算——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在这个家里以各自的方式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生活里的蒋英,有着与“名人夫人”标签截然不同的朴素。 她的衣柜里永远是几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袜子破了就自己缝补,却会拿出工资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乐谱; 她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论钱学森的工作,只在丈夫偶尔因科研瓶颈烦躁时,弹一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钱学森曾笑着说“听她弹琴,比任何放松方法都管用”。 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为她举办执教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有人提议邀请钱学森上台讲话,她却婉拒:“今天是庆祝教学的日子,不该让其他话题分心。” 直到活动结束,人们才看到钱学森送来的花篮,卡片上只有一句话:“感谢你,为中国音乐播下种子。” 2009年钱学森去世后,89岁的蒋英没有停下教学,只是课堂从家里搬到了学校的休息室,学生们发现她的乐谱上多了些细小的批注,那是她怕记性不好,提前写下的教学重点。 2012年她病重住院时,还让学生把乐谱带到病房,虚弱地指出演唱中的不足,临终前对围在床边的学生说:“唱歌要用心,做人也要用心。” 如今,蒋英培养的学生早已成为中国声乐界的中坚力量,傅海静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绽放光彩,祝爱兰传承她的教学方法培养新一代歌手,多吉次仁把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结合,走出了独特的艺术道路。 她当年搭建的声乐教育体系,至今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核心教学模式,那些她编著的教材,依然是学生们的必读书目。 人们再提起2012年那场追悼会,没人再纠结党旗背后的“光环”,因为越来越多人明白: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钱学森夫人蒋英在北京逝世 为军事家蒋百里之女)
北京,一员工上班上得好好的,突然收到了公司发来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称员工多次伪造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