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院士这四十多年的航空生涯,简直就是踩着中国航空工业的突破节奏一路狂奔,从跟着老前辈打下手改机型,到自己领着团队定义新战机,每一步都扎实得能砸出坑来。 1983 年从北航雷达与导航专业毕业钻进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时,他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改写中国舰载机历史的人,那会儿他还只是个跟着顾诵芬院士这些前辈学本事的年轻人,天天泡在图纸堆里琢磨歼八 Ⅱ 型飞机的改进,谁能想到这个年轻人后来能在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这门大学里都没教透的学问里钻出花来,硬是帮歼八 ⅡM 型飞机打通了航电系统的 "任督二脉",凭这手艺拿下 2001 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时,他才刚过四十,放在今天绝对算航空圈的 "青年顶流"。 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孙聪的头衔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走,从总体室主任到副总设计师再到总设计师,手里的活儿也从改机型变成了造新机。 2001 年刚当上总设计师,就碰上了歼 15 舰载机这个硬骨头 —— 要知道那会儿咱们连舰载机的门都没摸过,国外把技术捂得比自家存折还严实。最头疼的是设计手段的问题,团队想试试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结果电脑天天卡顿,效率低得让人想砸键盘,不少人都琢磨着退回老办法画二维图纸。 这时候孙聪拍了板:"数字化是必由之路,必须走到底",这话可不是喊口号,他带着团队天天扎在计算机房找堵点,连吃饭都捧着代码本,硬是把这个卡脖子的难题给啃了下来。后来歼 15 试飞阶段,为了搞定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团队一个月开了 25 次研讨会,桌上的泡面桶堆得比图纸还高,这种较真劲儿难怪能拿下航母工程重大贡献奖。 2012 年歼 15 成功着舰那天,全中国都沸腾了,但孙聪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2009 年 10 月,他牵头搞起了 FC-31"鹘鹰" 的研制,这可是咱们第二款隐身战斗机,立项时不少人觉得步子迈太大了,毕竟当时全世界能同时搞两款隐身战机的只有美国。 结果孙聪团队玩起了 "三边并行" 的套路,设计、画图、造样机三条线一起推进,硬是在 2012 年 10 月就让 "鹘鹰" 成功首飞,把中国送进了双隐身战机俱乐部,这速度放在全球航空圈都得让人竖起大拇指。 现在火遍全球的歼 - 35,就是从 "鹘鹰" 进化来的硬核选手,而孙聪的厉害之处早在研制时就藏不住了。这款战机看着外形简洁,实则每一条曲线都藏着气动隐身的玄机,连机翼折叠机构、尾钩这些小零件都用上了金属 3D 打印工艺,用的钛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直接打破世界纪录,以后连起落架都可能换成 3D 打印的,这手艺简直是把战机当成精密工艺品来造。 更绝的是他提出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把发动机、雷达这些关键部件做成标准模块,跟搭积木似的能拆能换,相当于给战机装了 "可升级内核",解决了之前战机成本高、升级难的老毛病,用他的话说就是 "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这脑子转得比战机雷达还快。 从 1983 年到现在,孙聪拿奖拿到手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航空航天月桂奖全收入囊中,201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他才 54 岁,算是院士里的 "年轻人"。 但他最厉害的不是头衔多,而是能把老一辈的精神接住再传下去,当年面对 "下海潮" 的诱惑,他和团队一门心思守着飞机设计,就像顾诵芬院士教他的那样,把 "胸怀祖国" 四个字刻进了每一张图纸里。 现在他还牵头搞 "数字员工"、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东西融进航空工业,四十多年过去,当年跟着前辈学本事的年轻人,自己也成了照亮中国航空未来的领路人。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8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