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若要度过供暖季,需投入约3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采购。 10月7日,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仍在持续摧毁乌克兰的天然气开采设施。这意味着,乌克兰央行正准备让民众接受天然气价格上涨的现实。 10月7日泽连斯基公开喊话时,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开采设施刚被俄军导弹袭击过4天,那些冒着黑烟的钻井平台可不是摆样子。 乌克兰能源部的数据显示,仅仅这一轮打击就让全国天然气日产量锐减40%,原本每天能自产的5200万立方米天然气,现在连3000万都凑不齐了。 更要命的是,国际能源署早早就放了话,今年年底俄罗斯经乌克兰的天然气过境协议一到期就彻底终止,这意味着乌克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靠过境费抵扣部分气款,只能攥着现金去欧洲市场抢高价天然气。 一边是自家采气设备被炸得稀烂,一边是传统廉价气源被掐断,这30亿美元说白了就是被逼出来的“买命钱”。 先算笔实在账,乌克兰每天的天然气消费量大概是1.1亿立方米,冬天供暖期需求还得往上跳两成。 国内开采跟不上,就只能靠进口和储气库。可现在储气库的情况更揪心,截至10月初储量才刚到95%,而且这还是欧盟给了3亿欧元贷款紧急填充的结果,按照冬季日均消耗算,这点储备撑不了两个月。 剩下的缺口全得靠买,而欧洲天然气价格现在已经飙到了每千立方米622美元,这还是两年来的最高价,要是遇上寒潮或者管道检修,价格分分钟能冲到790美元——那可是2024年夏天的两倍。 这么一算,每天至少需要进口6000万立方米,光采购成本一天就得3700万美元,一个供暖季按4个月算,正好就是30亿美元上下。这还没算运输费,从斯洛伐克或者匈牙利转口过来的管道费比直接从俄罗斯进口贵三成,等于每买一方气就得多掏一笔“地缘政治税”。 俄罗斯心里比谁都清楚,能源就是乌克兰的软肋。从2月炸掉哈尔科夫州的布里兹马公司气田,到10月集中攻击波尔塔瓦州生产设施,俄军的打击精准掐住了乌克兰的能源喉咙。 被炸掉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乌克兰自给自足的希望——原本国内开采能满足近一半需求,现在这个比例跌到了三成,而且修复这些设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和5亿美元资金,眼下根本没这个条件。 更狠的是,俄罗斯还在通过能源施压,比如故意减少对欧洲的供应推高市场价,让乌克兰的采购成本水涨船高。 就像乌克兰能源专家说的,这根本不是缺钱的问题,而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俄罗斯要的就是在寒冬来临前,让乌克兰的钱包和民心一起崩溃。 国际援助看起来热闹,但其实就是“杯水车薪”。世界银行去年给过2亿美元修变压器和锅炉,今年欧盟拨了7亿,英国给了1.92亿,加起来也就10亿出头,连采购款的三分之一都不够。 而且这些钱大多指定用于基础设施修复,比如建移动供热站或者储备涡轮机,能直接用来买气的少之又少。 乌克兰央行只能硬着头皮让民众接受涨价,居民取暖费今年冬天可能要涨50%,但就算这样,政府补贴缺口还是有8亿美元。 为了省气,利沃夫州已经以流感为由关闭了学校,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因为设施被炸直接限电,这些看似无奈的措施背后,都是普通人要挨冻的现实。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30亿美元还只是今年的数,未来每年的采购成本只会更高。一方面,俄罗斯的打击可能常态化,乌克兰的开采能力恢复遥遥无期; 另一方面,欧洲自己的天然气储备也不宽裕,今年冬天储备量比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低8%,明年说不定会优先保证自家供应,到时候乌克兰买气不仅更贵,还可能拿不到足额货源。 虽然阿塞拜疆承诺增加供应,但新管道要2027年才能通,远水救不了近火。基辅当局现在就像走钢丝,一边要跟俄罗斯的导弹较劲,一边要跟欧洲的气价赛跑,还要安抚国内民众的情绪,这30亿美元买的不仅是天然气,更是这个冬天的喘息机会。 说到底,这场能源危机本质上是俄罗斯用能源当武器的结果。泽连斯基喊出30亿美元的数字,既是向国际社会求援,也是在提醒民众做好艰难过冬的准备。 那些被炸成废墟的气田、不断跳涨的气价、还有学校里空荡荡的教室,都是这个数字背后的真实代价。 国际社会的援助能解燃眉之急,但要想真正摆脱困境,乌克兰不仅需要重建能源设施,更需要找到不被别人掐脖子的能源出路——只不过在这个冬天到来之前,他们首先要凑够这30亿美元,才能让暖气烧起来,让老百姓能熬过漫漫长夜。
乌克兰若要度过供暖季,需投入约3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采购。 10月7日,泽连斯
天天纪闻
2025-10-08 15:47:59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