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20岁啊,刚从卫校毕业,连第一份工资都没领到……”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人民医院的ICU外,林女士的母亲攥着女儿的卫校毕业照,眼泪把照片上的字迹都泡得模糊了。10月9日,这位年轻女孩在党岭徒步时突发严重高原反应,紧急手术后仍昏迷不醒,医生直言“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而更让人心寒的是,网传同行驴友在她倒下后选择“继续前行”,这场本该充满青春朝气的徒步,最终成了母亲心里永远的刺。 从卫校到ICU:一场徒步如何变成生死劫? 10月2日,林女士和几名驴友相约徒步党岭。这个刚毕业的女孩或许想着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人生新篇章,却不知道海拔4200米的党岭高原,正埋着致命的陷阱。据母亲回忆,当天下午林女士突然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同行者中有人用手机查了“高反应对方法”,有人递来氧气瓶,但当女孩开始抽搐、口吐白沫时,队伍里却传出了“先走,到前面补给点再叫救援”的声音。最终,是路过的牧民发现倒在地上的她,用牦牛驮着她赶了3小时山路,才送到最近的卫生院。 “医生说她脑水肿特别严重,整个大脑像泡在水里。”林女士的父亲在“轻松筹”页面里写道。截至10月10日,这个普通家庭已经凑了18万医疗费,但女孩仍在ICU昏迷,插着呼吸机,手指偶尔会无意识地抽搐——那是母亲每天最揪心的时刻。 高原不会对任何人“手下留情” 这并非首例“高反毁掉的人生”。今年5月,稻城亚丁一名29岁女游客因高反抢救无效离世,留下2岁的孩子;四姑娘山一名男游客在海拔5025米的垭口突发肺水肿,医生“必须立刻下撤”的警告被他拖了三天;更早的案例里,有人因高反脑水肿昏迷12年,如今“反应迟钝,很少笑了”。 “高原反应是身体在敲警钟,不是意志力比赛!”华西医院急诊科医生指出,当海拔超过2500米,空气含氧量骤降40%,身体会通过头痛、恶心、呼吸困难“求救”。若此时继续运动、洗澡或硬扛,24小时内就可能发展成致命的肺水肿或脑水肿。而最危险的是,很多年轻人自恃“身体好”,把高反当感冒,等意识模糊时,连求救的力气都没了。 生命不该是“冒险游戏”的赌注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我只想要我女儿醒过来!”林女士的母亲哭着说。她不知道该怪谁——怪女儿太天真?怪同行者太冷漠?还是怪这个总鼓吹“征服自然”的社交媒体?在某短视频平台,“党岭徒步攻略”点赞超50万,评论里全是“美到窒息”“一生必去”,却没人提“高反死亡率超30%”。 更讽刺的是,当林女士在ICU挣扎时,她的“徒步搭子”在群里发了一条动态:“今天成功登顶,风景绝了”。这条动态下,有人点赞,有人问路线,却没人问那个倒在半路的女孩怎么样了。 “撤退不丢脸,丢脸的是用别人的命换自己的‘荣耀’。”一位曾因高反被救的驴友在评论区写道。他晒出自己昏迷时的病危通知书,配文是:“12年前我也硬扛过,现在走路都慢半拍。别让你的‘勇敢’,变成家人的‘一辈子’。” 敬畏自然,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写到这里,我的手在抖。那个躺在ICU的女孩,本该穿着白大褂在医院实习,本该在春节时给妈妈包饺子,本该在未来遇见一个爱她的人……可现在,她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而她的母亲,每天要打三份工还医疗费。 这不是“意外”,是无数个“我以为没事”的侥幸堆成的悲剧。如果你也爱徒步、爱旅行,请记住:出发前查血氧、备氧气、买保险;到高原先躺两天,别洗澡别剧烈运动;头痛立刻下撤,别等“再坚持一下”;同行者倒下时,请放下你的“征服欲”,因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因高反差点出事的人吗?你觉得同行者在这种情况下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你想对林女士和她的母亲说些什么?你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照亮另一个家庭的光。 来源:头条热搜
吓出冷汗!四川女孩网找徒步搭子,高原失温被弃,这哪是探险是拿命瞎作四川甘孜这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