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说从9号晚上到10号凌晨,他们的防空系统一共拦下来、打下来23架乌克

物规硬核 2025-10-11 14:46:54

俄罗斯国防部说从9号晚上到10号凌晨,他们的防空系统一共拦下来、打下来23架乌克兰无人机,分别是别尔哥罗德州10架、黑海上空10架、布良斯克州3架,之后又补充说,在黑海上空又打下来9架乌克兰无人机。   当时,10架TB-2无人机刚从哈尔科夫起飞,俄军S-400防空系统的雷达屏上便立即出现了红点警示,不过,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它如同无形的触手,直接切断了无人机的GPS信号。   刹那间,3架无人机如同失明一般,一头栽进了黑海,剩余的7架刚进入俄罗斯边境区域,就被S-400导弹的碎片撕得粉碎。   还有3架经过改装的无人机,携带RPG-30火箭弹,企图偷袭俄军后勤站,然而,它们刚进入20公里防空圈,“铠甲-S1”的雷达便迅速锁定了目标。   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整个过程仅耗时2.3秒,这个速度比人类眨眼还要快6倍,更令人称奇的是,俄军首次派出“猎户座”无人机进行伴飞,利用AI算法预判无人机轨迹,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无人机对抗无人机”的科幻大战。   次日凌晨,俄军又公布了追加战果,耐人寻味,9架无人机刚升空,就被俄军电子战设备释放的假信号诱导,偏离了预定航线。   它们如同醉酒的飞鸟,有的相互碰撞后坠毁,有的则误入俄军防空区,被“误杀”,这种“以敌制敌”的战术,堪称现代战争中的黑色幽默。   乌军此次派出的23架无人机中,有17架是用航模改装的简易装备,它们依赖民用GPS进行导航,但在俄军“克拉苏哈-4”电子战设备的干扰下,如同裸奔一般毫无遮掩。   俄军只需发射干扰信号,就能让这些无人机集体“失忆”,更讽刺的是,有3架无人机因被误导,竟自己撞上了俄军的防空导弹。   反观俄军的防空体系,其布局犹如俄罗斯套娃般层层严密。   外层,A-135战略反导系统负责400公里外的预警任务。中层,S-400系统拦截100-2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内层,“道尔-M2”和“铠甲-S1”则组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这套防空体系在黑海方向织就了一张400公里宽的“火网”,使得乌军无人机的平均突防距离比去年缩短了62%,换句话说,乌军无人机还未见到目标,就已被俄军的电子眼和导弹“消化”殆尽。   这场空战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战略意图,乌军选择在北约峰会前发动攻击,显然是想向西方证明,“我们仍有战斗力,请尽快提供资金和武器支持!”而俄军高调公布战果,既是为了稳定国内民心,也是在向潜在对手划定红线,“胆敢越界,就打击你的发射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战报中强调“所有目标均在境外击落”,这并非随意之笔,根据俄罗斯法律,若无人机进入其领空,俄方有权对发射地实施“预防性打击”,这种“法律+军事”的组合策略,相当于给对手戴上了紧箍咒。   此次空战中,一个令人扎心的真相是,乌军每架造价仅2万美元的改装无人机,需要俄军动用价值50万美元的拦截弹药来应对,这种消耗比例,犹如用金条去打苍蝇,长期下去根本无法持续。   更为关键的是,俄军通过电子战将战场变成了“信息迷宫”,乌军无人机刚一起飞,就已被俄军的电子网牢牢困住。   对于全球军事观察家而言,这场空战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空防不能仅关注“击落了多少架无人机”,而应构建“认知-电子-物理”的三维防御体系。   当俄罗斯用S-400的导弹和“猎户座”的算法共同编织防御网时,世界正见证着一场静默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胜负不再取决于武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谁能更快地掌控信息主导权。   这场发生在黑海夜空的较量,或许只是未来战争的序幕,当无人机成为“消耗品”,当电子战决定生死存亡,我们不得不思考,在AI和算法主导的新战场中,传统的“钢铁洪流”是否正在成为昨日黄花?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