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让你心服口服。 1988 年 3 月 13 日,四川石棉县海子山的山火烧得通天红。 15 岁的赖宁放学路过,看到火舌往卫星电视接收站扑,没打半点犹豫就扎进了救火的人群里。可谁能想到,那把吞噬山木的火,最后也带走了这个半大的孩子。 打那以后,赖宁成了全国家长都给孩子讲的 “英雄少年”,共青团中央给了他荣誉称号,他的故事写进了中小学课本,连连环画、电影都一遍遍演他的勇敢,北京团中央大楼前还立起了他的雕像。 那时候提起英雄,课本里都写着 “为集体牺牲才光荣”。 直到 2012 年,课本里赖宁的故事突然没了,连 “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内容也跟着调整了。 消息一出来,立马吵翻了天:有人急了,说 “这是忘了英雄,集体精神要淡了”;也有人举双手赞成,“早该这么改!总不能教孩子傻愣愣去冒险吧?” 其实真没人想否定赖宁的勇敢,只是这些年我们终于想明白了:教孩子当英雄,从来不是让他们 “必须牺牲”。 这次调整背后,是教育理念真的转了弯,早在 2006 年,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明明白白写着,要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15 岁的孩子,身体心智都没长熟,面对山火这种天灾,第一反应该是躲远了报信,不是往火里冲。 专家说得实在:“咱们要教孩子‘见义智为’,不是‘硬扛’,连自己都护不住,谈何责任啊?” 更重要的是,咱们对 “英雄” 的看法也变了,以前总说 “集体利益比啥都大”,可慢慢发现,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才是更实在的进步。 就像有家长说的:“我当然希望孩子有担当,但前提是他得平平安安的!” 而且现在救火都是专业消防员的事,让学生去凑数,不是勇敢,是给人家添乱。 当然争议也没断过,有人怕 “孩子再也不知道赖宁了,就不懂担当了”,还有学者担心 “‘见义智为’会被理解成‘遇事躲着走’”。 但官方说得很清楚:把故事移出课本,不是不认赖宁这个英雄,是换种方式传他的精神。 你看,四川石棉县还留着赖宁纪念馆,他的生日成了 “赖宁纪念日”,学校开班会还会讲他爱科学、有担当的事,只是不再提 “冲火救人” 的细节。 现在再想赖宁的故事,才懂课本调整的意思:真正的英雄精神,从不是 “非得搭上自己”,而是 “心里有责任,也懂得护自己”。 我们记得赖宁,是记得他心里的那份担当;但更希望现在的孩子知道,好好保护自己,才能更长久地守护想守护的东西。 就像《中国教育报》说的:“教孩子当英雄,先得教他们敬畏生命。” 赖宁从没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是他的故事,终于有了更懂孩子的打开方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
春秋说史
2025-10-11 15:45:02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