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上收费战已正式打响! 说白了,就是美国在他的港口对中国船只收很高的进口费用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11 18:59:02

中美海上收费战已正式打响! 说白了,就是美国在他的港口对中国船只收很高的进口费用,试图来制裁和打压中国。但是,美国这回打错了算盘。 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中国货运船干脆就不要停靠在美国的港口,直接停靠在墨西哥或者洪都拉斯等这些国家的港口卸货,让美国客户自提。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早在2024年4月就启动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301调查,指责这些行业存在不公平竞争,损害美国本土利益。调查历时数月,2025年1月16日正式发布报告,强调中国船舶订单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国船厂订单寥寥无几。4月17日,总统签署行政命令14269,旨在重振美国海事产业。2月21日,联邦公报刊登拟议通知,公开征求意见,收到近600份反馈。4月23日,最终敲定收费方案,从10月14日起实施。对由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取50美元;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每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取较高者。每年每艘船最多缴纳5次。这种设计看似精准打击,实则波及全球航运链条,因为许多国际船队使用中国建造船只。华盛顿官员声称此举保护本土就业,却忽略了它将推高进口成本,间接抬升美国消费者物价。 收费措施一出,航运业立即感受到压力。全球集装箱船队中,中国建造占比超过90%,这意味着额外费用将直击供应链核心。以一艘5万吨级集装箱船为例,单次停靠美国港口,可能需支付250万美元费用。欧洲和亚洲航运巨头如马士基和中远海运,董事会紧急开会评估影响。成本上升将传导到货主,煤炭、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出口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美国本土出口商首当其冲,他们依赖中国船队运送大豆和小麦到亚洲市场,现在面临延误风险。行业报告显示,2026年总费用或达3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海运补贴的数倍。特朗普政府视此为重塑贸易平衡的利器,但专家指出,它违背WTO规则,易引发多边报复。收费不只针对中国,还间接打击盟友企业,因为船队往往跨国运营。说到底,这场收费不过是贸易战新战场,表面护航本土,骨子里扰乱全球分工。 中国交通运输部迅速做出对等回应,10月10日发布公告,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及关联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按航次计收,分四阶段递增。第一阶段,每净吨400元人民币;2026年4月17日起,升至640元;2027年4月17日,720元;2028年4月17日,达880元。公告明确,无论船东、运营商还是建造方,只要与美国实体相关,即适用此费。 上海、宁波等主要港口已调整收费系统,准备执行。交通运输部强调,此举维护中国港口主权,符合国际惯例,反制美国单边主义。美方船舶占中国港口吞吐量约5%,但收费将覆盖邮轮、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预计首年影响数百艘次。以皇家加勒比邮轮为例,其船队多为美国注册,单次靠泊上海港费用将增至20万美元以上。北京此招精准对称,不仅平衡贸易杠杆,还迫使华盛顿权衡国内游说压力。全球航运协会警告,这种针锋相对将加剧燃料和劳动力成本,推动运价整体上浮10%。 收费战的深层影响远超港口本身,它直击中美贸易依存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和消费品依赖高效海运,现在额外费用将抬高物流链总成本5%-8%。美企如苹果和沃尔玛,已向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请愿,抱怨供应链中断风险。反观中国出口商,通过优化航线和中转策略,缓冲了冲击。部分船队转向加拿大或墨西哥港口卸货,美方买家需自行安排陆运提货,这无形中将矛盾转化为美国内部物流负担。 洪都拉斯和墨西哥作为中美洲枢纽,港口容量正加速扩建,2025年吞吐量预计增长15%。这种调整虽增航时2-3天,但避开高费,净节省显著。专家分析,绕道策略考验美方企业韧性,许多中小企业无力承受自提费用,转而转向越南或印度供应商。收费战暴露贸易战的非对称性,美国本土船厂产能不足,无法填补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盟友抱怨连连。 长远看,这场海上收费博弈将重塑全球海运格局。国际海事组织已介入调解,呼吁WTO仲裁,但进程缓慢。欧洲船东协会敦促欧盟制定缓冲政策,避免被卷入火线。中国则借机加速“一带一路”港口建设,曼萨尼略港等拉美节点投资超10亿美元,提升中转效率。美国国内,煤炭出口商游说国会修改方案,担心反制费侵蚀利润。 2026年,美中贸易额或因费用累计缩水3%,但中国对美出口份额稳定在18%。收费虽短期扰动市场,长期却刺激创新,如电动集装箱船和数字化调度。华盛顿的算盘打得响,却忽略了中国海运的全球嵌入度。贸易战从关税转向港口,终究是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企业界已开始囤货避险,运价指数飙升20%,预示供应链重构浪潮。

0 阅读:1
一脚油门到拉萨

一脚油门到拉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