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新型“间谍”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向教育领域渗透,手段隐蔽,目的卑劣,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早已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打响。这不只是安全问题那么简单,它的终极目标是和我们争夺下一代,争夺国家的未来。这场战争不靠枪炮,而是攻心为上,它精准地在三个战场上同时开火:瓦解信任、污染认知、争夺人心。 第一波攻击,往往不是冲着孩子,而是先瓦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们的策略很简单:让本应是盟友的家长和老师互相猜忌。网络上,老师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负面新闻被反复炒作,一步步把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搞臭。 紧接着,他们会悄悄向家长和学生灌输对立思想。一边煽动家长为一点小事就去学校“讨说法”,把正常的教学秩序搅得天翻地覆;另一边又告诉孩子们,老师的管理是在“侵犯你的权利”。结果呢?老师们束手束脚,不敢管、不愿管,课堂纪律可想而知。 他们还特别擅长放大焦虑。通过大肆炒作“内卷”、“学区房”这类话题,把人们的焦虑情绪巧妙地引向对整个国家教育方针的怀疑。当一个教育环境里充满了猜疑和对立,外部的歪理邪说自然就有了乘虚而入的缝隙。 信任的堤坝一旦出现裂痕,认知污染的洪水便会汹涌而至。他们双管齐下,一边污染官方的知识渠道,一边侵蚀非官方的文化环境。最阴险的手段,莫过于篡改教材,从源头上切断孩子与历史的连接。 比如,将宁死不降的民族英雄丁汝昌,硬生生改成投降派;把日本发动的侵华甲午战争,美化成什么“文明交流”。这些文字甚至都不是自己编的,而是直接照搬日本右翼的观点。这种做法,等于利用了教材的权威性,给孩子们喂下有毒的精神食粮。 在课堂之外,这场认知污染战更是无孔不入。一些看似高端的学术讲座、教师培训,实际上却成了灌输西方价值观、散布涉疆涉藏谎言的平台,企图把老师变成错误思想的“二传手”。 同时,短视频、游戏里充斥着“读书没用”、“有钱就是王道”的论调,甚至在儿童的绘本、玩具里植入色情和暴力的内容。这些流行文化产品,正悄悄地和学校教育“唱反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最危险的战线,是直接对我们的人下手。他们既要策反现在的“园丁”,也要“投资”未来的精英,把我们的防守者变成攻击者。他们会重点拉拢腐蚀那些有影响力的高学历教师,利用招聘时只看教学技能、不看政治立场的漏洞,在教师队伍里安插“钉子”。 对于学生,他们的手法更是五花八门。短期来看,是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进行快速诱捕。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学生根本无法识别网络上的间谍骗局。 有的用“拍照赚钱”当诱饵,引诱高中生去拍摄军事基地的照片;有的甚至用AI虚拟人,在游戏里和孩子建立长达半年的情感联系,最终诱使其窃取在军工企业工作的父亲的机密资料。 这种“游戏通关式”的引诱,从拍公园开始,一步步升级到港口等敏感目标,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长期来看,他们更有耐心。专门盯上那些家境不好但成绩优异的理工科学生,为他们提供奖学金。条件是什么?毕业后必须进入军工等关键领域,定期提供情报作为“报恩”。这是一种长达数年的情感捆绑和价值投资,为的就是在国家核心部门埋下高级“潜伏者”。 面对如此立体的渗透,单靠某个部门的努力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御网络。首先,要筑牢制度的防火墙。教材审核必须更严,有问题的教材直接禁用;教师入职的背景调查要加强,对那些与境外可疑机构联系密切的人提高警惕。 其次,要拉起技术的护城河。校园网络要安装过滤软件,主动拦截有害信息。更要运用AI技术去监控网络,一旦发现“拍照兼职”这类可疑的招募关键词,立刻报警。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联手打击这些跨境犯罪。 但最根本的,是提升孩子们自身的“思想免疫力”。学校应该开设生动有趣的反间谍安全课程,可以用动画、VR这些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家长也要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完成“安全作业”,把防范知识变成家庭的共同话题。 最后,要发动全民的力量,编织一张无形的哨兵网。让更多人知道12339这个举报电话,并建立奖励机制。媒体要多曝光真实案例,让全社会都警醒起来。 保卫我们的孩子,就是保卫国家的未来。这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在这场攻心之战中,我们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足够坚固,才能为民族的明天,筑起一道真正坚不可摧的长城。 信息来源:间谍伪装学生,用Word文档套取敏感资料!国安部提醒 2025-06-17 11:04·环球网
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一、天生不适合教书的老师真有一部分人天生不适合教书,这样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