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信源:人民网——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李爱珍 “一辈子没评上院士,却活成了比院士更让人尊敬的人”,这话一点不假—— 她用 50 多年的坚守,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闯出了一片天,也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伟大,从不是头衔定义的。 李爱珍这辈子,几乎都和 “半导体材料” 绑在了一起。 上世纪 60 年代,她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一头扎进了半导体研究领域。那时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很落后,很多材料都要靠进口,国外还对我们搞技术封锁,想研究只能 “从零开始”。 李爱珍和团队挤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没有先进设备,就用手画图、靠计算尺算数据;没有进口材料,就自己摸索配方,经常熬到半夜,实验失败了就重新来,从来没说过 “放弃”。 她最厉害的成就,是攻克了 “氮化镓基半导体材料” 的难题。 可能有人不懂这东西有多重要,这里得科普一下:氮化镓是半导体领域的 “关键材料”,小到手机充电器、5G 基站,大到新能源汽车、卫星,都离不开它。 以前这技术被国外垄断,我们不仅买不到核心材料,还得花高价买成品。 李爱珍带领团队研究了十几年,终于在 2001 年突破技术壁垒,做出了中国自己的氮化镓基半导体材料,还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氮化镓外延材料中试线 —— 这一下,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让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有了说话的底气。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却两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第一次是 2005 年,第二次是 2007 年,有人为她抱不平:“她的成果比很多院士都厉害,凭啥评不上?” 李爱珍自己却看得很淡,只是说 “评不评上没关系,研究不能停”。 后来她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这是国际上对她科研水平的认可,可她还是把重心放在国内,说 “我的根在中国,要为中国的半导体做事”。 现在 86 岁的她,还是闲不下来。每天早上 8 点,她会准时出现在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有时候要工作到下午 5 点,中午就在食堂简单吃口饭。 有人劝她 “年纪大了,该歇歇了”,她却摇头:“现在正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关键时候,我多做一天,就能多帮点忙。” 实验室里的年轻同事说,李老师特别认真,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数据偏差,她都会反复核对,还经常跟年轻人分享经验,说 “搞科研不能急,要沉下心来”。 这些年,她还在推动半导体材料的 “产学研结合”。知道很多企业缺技术、缺人才,她就牵头组织研讨会,把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对接给企业;看到高校里学半导体的年轻人少,她就去学校讲课,鼓励年轻人 “投身半导体,为国家做点实事”。 有人问她图啥,她笑着说 “就想看到中国的半导体材料,能真正领先世界”。 网友们知道她的故事后,都特别感动:“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不为名不为利,只想着国家”“比起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李老才是我们该追的星”“有没有院士头衔不重要,她的贡献早就刻在国家半导体发展的历史里了”。 也有人说,以前觉得半导体离自己很远,直到知道李老的故事,才明白这些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是为了让我们的手机、汽车、网络都能用上 “中国造” 的核心材料,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其实在科研领域,像李爱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追求头衔和光环,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默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付出。 就像李爱珍说的:“科研不是为了个人荣誉,是为了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这种 “国家需要至上” 的精神,比任何头衔都更珍贵。 现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但只要有李爱珍这样的 “领路人”,有更多年轻人愿意追随她的脚步,相信中国的半导体材料,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像李爱珍一样,默默为国家科技发展奉献的科学家?他们的故事有没有打动你?评论区聊聊,也让我们一起向这些 “无名英雄” 致敬,感谢他们用一辈子的坚守,为我们撑起了科技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