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直言:中国已悄然放弃单靠和平解决中美矛盾,转向技术自主、产业布局与多边合作,硬实力保障下的主动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以前对中美分歧有多 “软”。贸易战最凶的时候,一次次坐回谈判桌,哪怕自己吃亏也想少点摩擦;美国刚卡华为脖子时,还想着 “技术无国界”,试着沟通放宽限制;地缘上有分歧,也总优先找机会对话。 可美国根本不接茬,反而把 “堵路” 玩到了极致 ,2024 年刚过,就逼荷兰 ASML 停供 DUV 光刻机,连日本、韩国的芯片材料商也不准给中国供货,甚至想让全球晶圆厂都不准用中国设备。 这哪是 “竞争”,分明是想把中国的科技路彻底焊死。 光靠 “谈” 换不来活路,中国索性转头搞 “硬突破”。你卡芯片,中国就自己造 ,2024 年底,中芯国际掏出了 14 纳米芯片量产技术,连华为 Mate70 都用上了国产芯片,还能支持卫星通信; 你禁 AI 技术,中国就自己研 ,深度求索的大模型性能追上 GPT-4o,成本却只有三百分之一,现在连欧洲车企都来买中国的 AI 算法; 你断航空技术,中国就自己飞 ,C919 客机 2024 年交付了 50 架,国内航线占比越来越高,连波音都慌了,偷偷找中国谈合作。 技术要落地,还得靠产业 “扎稳根”。中国没犯 “只搞单点突破” 的傻,而是把产业链织成了 “铁网”。美国不是想断中国稀土吗?中国直接出台管制,从稀土开采到磁材制造,连技术服务都不准随便出口 , 要知道,美国军工、新能源的稀土,80% 都得靠中国精炼,这一下就掐住了他们的软肋,逼得美国只能临时找巴基斯坦要稀土,可巴基斯坦没精炼技术,最后还是得回头求中国。 最狠的是,中国把产业和 “朋友圈” 绑在了一起。2024 年中国对 RCEP 成员国的进出口额破了 13 万亿,东盟国家的汽车零件、电子元件,一半都要靠中国产业链; 中国车企去泰国建工厂,不仅带过去电池技术,还帮泰国建了充电桩网络,现在泰国的新能源汽车,70% 都是中国品牌。 中国的 “朋友圈” 也不是凑数的,“一带一路” 第二个十年一开局,中老铁路就帮老挝从 “陆锁国” 变成了 “陆联国”,泰国的水果、越南的电子产品,通过这条铁路运到中国,比以前快了 3 倍; 秘鲁的钱凯港建成后,中拉之间的航运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巴西的大豆、阿根廷的锂矿,运到中国成本降了不少; 中欧班列更是开疯了,2024 年突破 10 万列,把中国的光伏组件、家电送到欧洲,也把欧洲的汽车零件、医疗器械拉回来,形成了 “谁也离不开谁” 的循环。 之前喊着 “美国优先”,结果欧洲车企因为缺中国电池,电动车成本涨了三成;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因为缺中国稀土,工厂停了好几家;连苹果都不敢跟中国供应链脱钩,因为中国工厂的效率、成本,全球找不到第二家。 中国现在的 “主动”,从来不是要跟美国打架。而是想明明白白告诉美国,和平是要靠实力护着的,不是靠求来的。
果然如中国所料:特朗普要弃车保帅了,美专家称“中国准备50年”近几天的事实告
【135评论】【2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