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有个意象,承载了千钧的重量。 从历史上追寻: 一、“金瓯”典故 1. 本源出处 唐朝李延寿《南史·朱异传》记载了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一段故事: “武帝夜出视事,至武德阁,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2. 本意解析 瓯:原指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皿,通常为深腹、小口。 (参见图片) “金瓯” ,是用黄金打造的、完整无缺的容器。梁武帝用它来比喻自己的国家疆土完整、政权稳固、社稷安泰。 二、后世引用者的使用方式与分析 “金瓯”一词,自从进入了中国政治文化和文学的传统,就成为了“国家领土完整”的最高级代名词。其使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和心境: 1. 盛世豪情:清朝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曾制作一款“金瓯永固”杯,用于元旦开笔仪式。它寄托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政治清明的理想。 2. 乱世悲歌:当国家分裂、外敌入侵时,“金瓯”一词便带上了浓重的悲情色彩。 例如,面对列强瓜分,黄遵宪、秋瑾等近代先驱的诗中,“金瓯”已成为被觊觎、被破坏的对象。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军阀混战时期,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在这里,“收拾金瓯”指的是将因军阀混战而破碎的国土重新整合、建设。周恩来:也曾用“金瓯残缺”来指代台湾问题,表达了祖国必须统一的坚定立场。 金瓯无缺,复兴路畅,两岸军队何不统一?外因内之动,纯粹借口。内因之动,激励沉稳,志若磐石,外因何可扰?
“金瓯”有个意象,承载了千钧的重量。 从历史上追寻: 一、“金瓯”典故 1.本
中华文字之伯乐
2025-10-13 12:53: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