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11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 (信源:网易——这个韩国专家太敢说了,采访中表示:美国倾11艘航母也打不赢中国) 在首尔的一场国防论坛上,韩国军事专家金大中博士的一番话,恐怕让太平洋对岸的五角大楼都感到了寒意。他说,就算美国把全部11艘航母都开到亚太,真要跟中国开战,结果也是惨败。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他引用的,恰恰是五角大楼自己的内部推演结论:只要在中国海岸线2000公里以内,美军已经没有任何胜算。这不是什么精神胜利法,而是冰冷的数据和技术代差算出来的结果。 这背后,是一种打法上的彻底颠覆。美军习惯了以航母为核心的“平台对决”,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主角是导弹。 中国的鹰击-21,能用6倍音速全程冲刺,留给宙斯盾系统的反应时间不到40秒,眼睛一眨,可能就错过了。而那个被美国海军学院称为“海战规则改变者”的东风-26,末端还能玩蛇形机动,拦截概率低得可怜,不到12%。 这根本不是单挑。中国用卫星、预警机和沿海雷达织成了一张大网,任何大型军舰在这张网里都像透明的。以前是航母找目标,现在是“天网”系统在围猎孤零零的舰队。 与此同时,中国的055大驱一艘接一艘地下水,核心零件全是自家的。反观美国,当年寄予厚望的朱姆沃尔特级,计划造32艘,最后因为太贵只造了3艘,战斗力还饱受质疑。 一场现代战争,打完第一波,比的就是谁的家底厚,谁的耐力足。在这方面,美国的空心化问题藏不住了。 “标枪”导弹的工厂就算24小时连轴转,一年的产量,还不到乌克兰战场一个月消耗量的60%。以色列急着要“铁穹”拦截弹,五角大楼只能两手一摊,说得先紧着欧洲。库存,真的紧张了。 再看中国,全球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战时动员的潜力想想都可怕。造船厂一年下水的军舰吨位,顶得上整个英国海军。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后勤上。 美军的军舰打光了导弹,得花大半个月跑去关岛或者夏威夷补给。而中国的导弹车打完就走,后方工厂24小时生产,通过高铁网络,48小时内新导弹就能送到前线。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一旦收紧,美国竟然要靠拆解退役的F-22战斗机来抠那点稀土零件。这已经不是劣势,而是命门被人攥在了手里。 美国的全球霸权,靠的是一群盟友。但现在,经济的引力,正在超越军事的捆绑。金大中博士看得很清楚,对韩国来说,“对抗中国等于赌上国家经济命脉”。 韩国37%的半导体、52%的汽车零件要卖到中国。三星在西安的工厂,一家就占了全球闪存产能的15%。这种深度绑定下,军事上选边站的代价,谁能承受? 日本也一样。全境都在东风-17的打击范围内,而电子、汽车这些支柱产业,离了中国市场根本玩不转。就连美国自己,每年7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意味着任何冲突都会让华尔街、硅谷和农业州血本无归。 所以,金大中博士的结论其实是在说,中国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它不是要主动出击,而是通过技术、工业和经济,筑起一道高墙,让任何军事干预的成本变得高到无法承受。 福建舰、歼-20这些新装备,不是侵略的矛头,而是这堵墙上最坚固的砖。战争,在它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因为代价太高而自动熄火了。这,可能才是这场博弈的真正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