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日本人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要输了?主要是武汉会战以后,最初日本上下并没有想到

轩叔观察 2025-10-14 10:27:04

抗日战争日本人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要输了?主要是武汉会战以后,最初日本上下并没有想到什么持久战,认为这是一锤子买卖,日本最初是在华北搞事,目的是一举占领平津地区,进而控制河北省大部。[无辜笑]   1938年6月日军调集第2军和第11军共9个师团、3个旅团及航空兵部队,实际参战人数达25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师团都配备了专业的河川运输队,这是专门为突破长江防线准备的特殊编制,而中国方面,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确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针,将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共14个集团军、50个军部署在长江两岸。   大别山北麓的富金山阻击战中,宋希濂的第71军利用海拔887米的主峰构筑了三道防线,日军第13师团在作战记录中记载:“中国军队占据的每处高地都需要付出数十人伤亡才能攻克。”在田家镇要塞,中国守军将江防炮台与岸防工事结合,致使日军舰艇被迫在长江水道滞留达18天。   当时武汉城内呈现出特殊的战争经济形态,据《武汉抗战史料》记载,截至1938年8月市民共捐献金饰217公斤,银元4。5万枚,这些贵金属被紧急运往香港兑换成医疗物资,更令人动容的是,2000余名人力车夫自发组成运输队,在敌机轰炸期间坚持向前线运送弹药。   日军第106师团在万家岭地区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这支原本准备直插南昌的部队,在山丘地带迷失方向,反而被中国军队第4军、第66军合围,日本战史后来承认,此役造成该师团“伤亡逾三千,建制几近崩溃”。   当10月25日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汉口时,他们发现这座预期中的战略枢纽已成空城,重要的汉阳兵工厂设备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内迁,最终5500吨机械设备被成功转运至重庆,与此同时中国主力部队沿着事先规划的五条撤退路线,有序向四川盆地转移。   日本华北方面军在1938年11月的战况报告中首次出现“治安恶化”的表述,报告显示在占领的195个县中,能有效控制的仅占38%,更棘手的是从武汉到前线的补给线经常遭到袭击,平均每运送三车物资就有一车被劫。   1939年欧洲战事爆发后,日本确实试图利用这个机会,但他们在长沙会战中遇到了新问题,薛岳将军创造的“天炉战法”将纵深防御与机动反击结合,致使日军第6师团在捞刀河畔损失了47辆坦克,而在昆仑关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第21旅团,因后勤断绝不得不以野果充饥。   1940年日军编制调整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根据日本大藏省档案,当年在华军费开支已占国家预算的76%,但占领区资源采集量仅达预期的22%,特别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粮仓,1939年稻米产量比战前下降61%。   这种困境直接促使日本在1941年7月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参谋本部作战科长真田穰一郎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我们在中国的坦克将在一年内变成废铁。”这个决定最终触发了美国的石油禁运,把日本逼向更危险的战争边缘。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尾崎秀实发出警示,“我们占领的只是地图上的点与线,而中国人控制着广袤的面。”这场持续四个多月的战役,不仅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幻想,更重要的是验证了持久战战略的可行性,当日军士兵在武汉街头庆祝胜利时,他们不会想到,这场所谓的胜利实际上开启了更加艰难的持久消耗阶段。   真正的战略转折往往发生在最艰难的时刻,那些看似微小的抵抗积累,那些被妥善保存的工业设备,那些在废墟中延续的民生经济,共同构成了难以摧毁的战争韧性。   网友们敬佩不已: “原来武汉会战才是转折点,以前只知道台儿庄和平型关,今天涨知识了。”   “日军当时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战线拉太长果然崩盘了。”   “心疼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差那么多还能硬刚四年,真是拿命在填。”   “不说真不知道日本还裁过军,历史课本里完全没提过这些细节。”   “所以日本后来去打珍珠港是不是就因为中国战场拖得太惨?”   “武汉市民连小孩都捐款,看得鼻子发酸,这才是全民抗战啊。”   如果武汉当年没扛住,历史会不会彻底改变?   官方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