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0月14日发布,男子到山东认祖归宗,询问村民,这个村是不是都姓“赵”?

韫晓生 2025-10-14 15:54:55

[微风]10月14日发布,男子到山东认祖归宗,询问村民,这个村是不是都姓“赵”?得到肯定答复后,当男子说出爷爷名字,结果村民竟然笑了,直接伸出手!男子一开始还很懵,没想到村民竟然说,我是你叔叔!网友:一切都是缘分。   (信源:潇湘晨报——男子到山东认祖归宗,结果路边随便一问竟问到自己亲叔叔)   十月的山东潍坊,秋意正浓。赵先生带着儿子站在东庄子村口,心里又紧张又期待 —— 这是他时隔 30 年,第二次来这里寻亲,手里攥着爷爷留下的唯一线索:“你太爷爷那辈,村里大多姓赵,爷爷叫赵守业(化名),19 岁从这出去参军的。”   他深吸一口气,走向路边正在晒玉米的村民,笑着问道:“大爷,请问咱这个村,是不是大多都姓赵啊?”   大爷停下手里的活,抬头看了看他:“可不是嘛!咱东庄子村,十户有九户姓赵,你是来走亲戚的?”   听到肯定答复,赵先生心里一紧,赶紧接着说:“我爷爷叫赵守业,1949 年前后从这儿出去参军的,您知道这家人吗?”   没想到这话刚说完,旁边几个村民都笑了,其中一个穿深蓝色外套的大叔放下手里的篮子,直接朝他伸出手:“你是守业哥家的娃吧?我是你叔叔赵守成(化名)啊!”   赵先生当时就懵了,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过来。他看着大叔伸过来的手,又看了看周围村民热情的笑脸,脑子里嗡嗡的 ——30 年的寻亲路,没想到刚报出爷爷的名字,就找到了亲人。   “我当时眼泪一下就上来了,握着叔叔的手,连话都说不完整。” 后来赵先生回忆时,声音还带着激动。   1949 年前后,赵守业还是个 19 岁的小伙子,和弟弟赵守成(也就是现在的叔叔)在村里种地。   当时村里号召年轻人参军,赵守业没犹豫就报了名,临走前跟弟弟说:“我去打仗,你在家照顾爹娘,等我回来。” 可这一去,就开启了漫长的分离。 赵守业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后来又辗转各地,直到退伍后才在外地安家。他和弟弟一开始还靠写信联系,可随着时间推移,家里搬了房子,信件慢慢断了联系。   赵先生的爸爸年轻时,曾带着 13 岁的他来东庄子村寻过一次亲,可当时没手机,只记得村名,找了几天没找到具体亲人,只能遗憾离开。 “爷爷在世时,总跟我们说‘老家在山东潍坊东庄子村,有个弟弟叫守成’,还说当年去参军,心里就没想着能活着回来,能在外地安家已经很知足了。”   赵先生说,爷爷临终前还惦记着老家,嘱咐他们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回去认祖归宗”。   今年十月初,赵先生跟父亲聊起爷爷的遗愿,说想带着儿子回山东看看。父亲特别支持:“山东人骨子里就看重认祖归宗,带着孩子回去,让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   于是父子俩收拾好东西,根据爷爷留下的村名,导航到了东庄子村。   为什么山东人特别看重认祖归宗? 这和山东的文化传统有关。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慎终追远” 的观念根深蒂固,认祖归宗不仅是找到血缘亲人,更是对祖先的尊重,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而且山东人重视家族纽带,觉得 “一家人不管走多远,都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情结。   认亲之后,叔叔赵守成带着赵先生和他的儿子,去了家里的老宅子。院子里的老槐树还是爷爷当年离开时种的,现在已经枝繁叶茂。   叔叔拿出家里珍藏的老照片,指着其中一个年轻小伙子说:“这就是你爷爷,当年他去参军前,我们俩就在这槐树下拍的照。”   赵先生的儿子拿着照片,看着院子里的老槐树,好奇地问:“爷爷当年是不是很勇敢?” 赵守成摸了摸孩子的头:“你爷爷可勇敢了,当年去打仗,就是为了让家里人能过上好日子。” 当天晚上,亲戚们都来了,做了一桌子山东家常菜:潍坊肉火烧、寿光扒鸡、胶东鲅鱼饺子。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听赵守成讲爷爷当年的故事,听赵先生说这些年家里的情况,气氛热闹又温馨。   赵先生说:“那种亲人团聚的感觉,没法用语言形容,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现在,赵先生已经和山东的亲戚们加了微信,还建了个家族群。他计划着,以后每年都带着家人回山东看看,让儿子多跟老家的亲戚走动,传承家族的情谊。   “爷爷的遗愿实现了,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根,以后不管走多远,都不会忘了自己是东庄子村的人。”   其实认祖归宗,认的不只是亲人,更是一份牵挂,一份传承。就像赵先生说的:“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心里才会有归属感。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认祖归宗的故事吗?你觉得认祖归宗对现代人来说,还有重要意义吗?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也为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亲情缘分点个赞!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