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官员问遭轮奸女生为何深夜外出印度女医学生遭轮奸3人被捕一句“为何深夜外出”:印度高官言论撕开性别暴力的深层疮疤
23岁女医学生遭遇轮奸的暴行尚未平息,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玛玛塔·班纳吉的公开质问便将事件推向舆论风暴中心——“女学生为什么会在凌晨12点半外出?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这番被批“冷血”的言论,不仅被受害者父亲以“案发实际为晚8点至9点”直接驳斥,更让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问题再度暴露在聚光灯下。
言论争议:女性高官的“受害者有罪论”
作为女性领导人,班纳吉的表态却充斥着对受害者行为的审查。她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学生不应被允许外出,必须保护好自己”,将责任推给校方管理,甚至借机指责邻邦政府“不作为”。这种逻辑并非首次出现:2012年她称“帕克街强奸案”是“捏造的”,2022年又质疑14岁少女遭性侵致死案为“恋爱纠纷”,其长期存在的“怀疑受害者”倾向已成常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医学生因轮班制本就有夜间活动刚需,但印度83%的医学院未设置安全保障措施,公共安全体系的失效却被“受害者需自我保护”的论调掩盖。正如德里大学教授阿南亚·拉奥所言,这种话语本质是为制度失灵寻找替罪羊。
舆论反弹与社会痼疾
班纳吉的言论引发全国性愤怒:印度人民党领袖直指其“重复悲剧错误逻辑”,全国妇女委员会谴责其言论“违背性别平等,助长暴力”,社交平台上“路灯比宵禁更有用”的呼声成为抗议象征。网友尖锐反问:“护士、夜班工人、急诊家属难道都该被困家中?”
争议背后是印度性别暴力的严峻现实:2022年警方记录强奸案达31516起,平均每天86起,而未报案的隐性案件数可能数倍于此。更令人不安的是,76%的性侵案件审理中都会出现“受害者行为审查”,这种将犯罪责任转嫁给受害者的思维,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痼疾。从2013年中央调查局局长抛出“无法阻止强奸不如享受”的荒诞言论,到如今女高官的受害者质问,折射出印度社会对性别暴力的认知偏差从未真正扭转[__LINK_ICON]。
阵痛中的觉醒与拉锯
案件已推动部分即时改变:西孟加拉邦出台医学院夜间安全规范,奥里萨邦设受害者转学绿色通道,多地爆发“还我夜行权”示威。3名涉案嫌疑人虽已落网,但关于轮奸罪最低刑期的刑法修订议案,仍在议会陷入拉锯,制度改革的阻力可见一斑。
这场风波犹如一面棱镜,既照见了权力者对性别暴力的漠视,也映出民间对平等与安全的迫切渴求。当“深夜外出”成为被质问的原罪,真正需要反思的,从来不是受害者的行动自由,而是纵容暴力滋生的社会土壤与制度漏洞。正如维权人士米娜·夏尔马所言:“严惩施暴者只是开始,摧毁‘受害者有罪论’的文化根基,才是终结悲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