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王炸一出,西方的诺贝尔奖瞬间就成了“人类笑话”!因为要是所谓的诺贝尔奖要是真的有那么神,那么现在欧美这些西方列强也就不会如此破防,如此痛苦了。要是所谓的诺贝尔奖要是真的有那么神,那么现在的欧美媒体、欧美专家就不会急的团团转了。 2025年10月9号那天,商务部的几条公告一出来,西方那边直接炸了锅。美国《华尔街日报》连夜发了篇评论,标题里带着“供应链地震”的字眼,里面翻来覆去说中国这次把稀土管制的网撒得太广。 欧盟委员会当天就开了紧急会议,有委员在会上拍了桌子,说这是“对西方高科技产业的精准打击”。 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公告中新增了钬、铒、铥这些平时不怎么被大众提起的重稀土元素,算上之前的种类,受管制的已经达到12种。更狠的是规则变了,就算是外国生产商,只要产品里有中国的稀土成分,或者用了中国的技术,想出口都得拿中国的许可证。 西方之前总拿诺贝尔奖说事儿,好像得了这个奖就掌握了产业密码。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了锂电池的三位发明者,古迪纳夫、惠廷厄姆和吉野彰,当时西方媒体吹得天花乱坠,说这三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能源格局”。 可他们没说的是,锂电池里的正极材料离不开稀土元素,无论是钴酸锂还是磷酸铁锂,都得靠稀土来提升性能。现在中国一收紧稀土出口,那些用着诺奖技术的锂电池厂立马慌了神。 韩国三星电子的电池部门已经开始清点库存,SK海力士更是紧急向政府求援,说要是稀土断供,高端芯片生产顶多撑三个月。 更讽刺的是,有些和稀土相关的重大发现,压根没被诺奖瞧上眼。德国化学家伊达·诺达克当年和丈夫一起发现了铼,还最先提出了核裂变的概念,就因为是女性科学家,三度提名诺贝尔化学奖都石沉大海。 而铼这种稀土元素,现在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材料,西方战机要是少了它,性能得打对折。诺奖评委会当年看不上的发现,如今成了西方军工企业的“命门”,这对比本身就够耐人寻味。 西方的慌乱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今年4月中国第一次加强管制时,美国就出现了稀土走私潮。有些美国企业把光氧化锑灌进塑料模特的胸腔,装作装饰品出口,还有的混在瓷砖胶里、装进洗发水瓶子分批运走。 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单是这类走私的稀土就超过3834吨。后来中国开展专项打击,广西那边抓了不少人,连美国企业自己都受不了,实名举报了走私船只,最后截获的300吨稀土案值就超过8000万美元。这说明没有正规渠道,西方连基本的供应都保不住,所谓的技术优势全是空中楼阁。 美国之前还想联合盟友搞“关键矿产联盟”,喊着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实际情况是,美国本土的稀土矿开采审批就得花好几年,加工技术更是差得远。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喊了快一年,至今没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加工基地。 日本倒是在非洲找了矿,可把稀土运回国加工,成本比从中国买成品还高。这些所谓的应对之策,在真金白银的产业现实面前,全都成了纸上谈兵。 现在西方媒体和专家急得团团转的样子,彻底暴露了诺奖神话的脆弱。要是这奖项真有那么神,能点石成金解决实际问题,那些诺奖加持的技术怎么会被区区稀土卡了脖子? 当年锂电池获奖时,西方吹嘘这是“绿色能源的终极答案”,可连最基础的原材料供应链都没搞定,这种技术突破算什么真本事? 欧盟智库布鲁盖尔最近发了份报告,里面承认“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加工能力的依赖”,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任凭诺奖拿得多,没有中国稀土还是玩不转。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政府的反应,美国众议院那个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之前还大言不惭说要施压荷兰、日本一起卡中国芯片,现在反过来呼吁中国“保持供应稳定”。 欧盟更是放话要告到WTO,可谁都清楚,中国的管制完全符合国际法,稀土这种军民两用物资,实施出口管制本就是国际通行做法。商务部早就说了,这次管制设置了过渡期,还留了人道主义豁免,合规企业根本不受影响,西方急着跳脚,无非是怕自己那些敏感领域的供应断了线。 中国这次的管制,本质上是在重塑全球稀土秩序。以前国内稀土产业有低价竞争、走私泛滥的问题,企业心思都放在抢配额上。现在通过规范出口,逼着企业转向研发提质量,从“供应者”变成“秩序管理者”。 这种转变让西方彻底慌了神,因为他们习惯了中国只卖原材料,却没想过中国会在产业链高端掌握话语权。那些曾被诺奖包装得无比高大上的西方技术,一旦失去了中国稀土的支撑,立马露出了底气不足的真面目。 看看现在的局面,西方媒体天天报道稀土短缺的危机,专家们在电视上争论来争论去也拿不出办法,企业要么高价囤货要么停产待产。要是诺贝尔奖真有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核心难题,西方现在就不会是这副手足无措的模样。 毕竟奖项再光鲜,也填不了产业链上的窟窿,荣誉再响亮,也换不来实实在在的稀土材料。
快报快报!就在刚刚!新加坡的部长劝中国要顺从美国的关税政策,不要以眼还眼以牙
【281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