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到时候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这事就像看一部老电影换了新演员,美国手里拿着的还是那本泛黄的“遏制攻略”,但这次台上的中国可不是当年那个日本了。剧本看似相似,结局恐怕要完全改写了。 回头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付日本的那套组合拳,那叫一个狠准稳。当时日本产品靠着价格优势横扫美国市场,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产品卖得那叫一个火。美国反手就拉着几个盟友逼日本签下《广场协议》,硬是让日元在两年内升值了50%。 这下日本出口企业可惨了,原本靠价格优势打市场的商品一下子失去了竞争力,利润被汇率吃得干干净净。 这还没完,美国接着又对日本半导体产业下死手。那时候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美国直接搬出“301条款”,认定日本搞倾销,逼着东芝、日立这些巨头把核心技术拱手相让,还征收了100%的惩罚性关税。 一套操作下来,日本半导体产业从全球第一的宝座上被硬生生拽了下来,市场份额跌到只剩10%左右。 最绝的是那个《美日半导体协定》,美国逼着日本公开上千项专利,还要保证美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这哪是公平竞争,分明是明抢啊。日本当时也是没办法,毕竟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得仰仗美国,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转眼几十年过去,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数,怎么看怎么眼熟。汇率牌照样打,天天在国际上嚷嚷“人民币汇率低估”,想逼人民币升值。科技封锁更是变本加厉,以前对付日本还只是针对具体产业,现在对中国是搞全产业链绞杀。 先是把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不让买高端光刻机,不让用美国的设计软件。接着又搞什么《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下520亿美元拉拢台积电、三星去美国建厂,明摆着要掐断中国的芯片供应链。 供应链转移这出戏也重新上演了,当年美国逼着日本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如今又是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又是补贴企业撤离中国,苹果把部分产能搬到印度,耐克往越南转移生产线。 但问题来了,同样的剧本放在中国身上,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先说汇率战,美国现在不敢像当年逼日元那样直接逼人民币大幅升值了。中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撑腰,汇率调控自主性强,离岸市场也控制得稳稳的。 科技封锁这块儿更是一块硬骨头,当年日本半导体严重依赖美国技术,一卡就死。但中国手里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华为被制裁后转身就搞出鸿蒙系统,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上不断突破,光刻机巨头ASML都急得跳脚,没了中国订单,他们在美国建的厂子恐怕也得亏本。 供应链转移也没美国想得那么顺利,印度工人连螺丝都拧不整齐,越南电力供应成问题,苹果在印度建的厂良品率只有70%。那些迁到东南亚的工厂很快发现,缺了中国的零部件和配套产业,成本飙升不说,交货还老是延误。 中国和日本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当年日本GDP只有美国的40%,而且严重依赖出口。咱们现在GDP占到美国70%以上,背后还有14亿人的超大内需市场,内循环的能量远超日本当年。 况且日本在军事和政治上受制于美国,美国大兵驻扎在冲绳,日本人哪敢真的跟美国翻脸。但中国可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大国,现在东盟一半的贸易都用人民币结算了,美国那套金融霸权越来越不好使。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小看美国的套路,这次他们对中国的围堵更加系统化,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什么“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拉上日韩、欧盟一起对付中国。 美国这回的算盘打得更精,不再满足于短期遏制,而是想永久性地把中国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通过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重组,试图让中国永远无法在高端制造领域与美国竞争。 但美国人可能没算到,这种外部压力反而成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最大催化剂。从长江1000A航空发动机到28纳米存储芯片,再到新能源车的三电技术,一个个“卡脖子”的领域都在加速突破。 当前的国际环境也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不相同,那时美国一呼百应,现在呢?欧洲国家虽然表面跟着美国走,心里却各有算盘。德国车企、法国空客,哪个舍得放弃中国市场?这种利益分化让美国很难组建真正的反华统一战线。 所以说美国这套打法看似聪明,实则是刻舟求剑。用40年前的老地图来找今天的路,能不走歪吗?美国人以为历史会简单重演,但他们忘了中国有句老话,此一时彼一时。 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实力说“不”,还能主动打出“一带一路”、金砖扩容、人民币国际化这些新牌。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美国那本老剧本,恐怕导不出他们想要的大结局了。
【基辅岌岌可危?!基辅一乱,乌便大势已去!】10月15日早,浏览国际新闻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