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任过职的秘书,为印度制造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不挤别人拥堵的高速公路,自己另辟蹊径。 (信源:观察者网——印度高官膨胀了:不想当下一个中国) 今年,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的“新路”宣言,听起来不像一份发展纲要,更像是一份急切的“独立宣言”。它试图在精神上彻底告别“中国模式”,但在物理世界里,却发现自己被那条旧路捆绑得死死的。 在四月的孟买会议上,庞德里克的话说得很漂亮:“别人修的路太挤,我们就换条新路走。”他劝本土的创业者别再卷快送杂货了,都去搞AI、可再生能源这些硬骨头。这背后,是一种想跳过脏活累活,直接登上产业链顶端的急切。 这套说辞首先是个绝佳的“品牌故事”。它精准地戳中了全球资本对供应链过于集中于中国的焦虑,给世界画了一张饼:印度是一个更聪明、不走回头路的替代方案。 你看,资本的反应很诚实。苹果已经放出话来,计划到2026年让印度组装全球四分之一的iPhone。三星在钦奈和班加罗尔的工厂也灯火通明,加班加点。今年生效的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协定,更是给这个故事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再宏伟的摩天楼,也得有坚实的地基。印度的高科技梦想,正建立在一片松软的土壤之上,理想与现实的裂痕大得惊人。 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占比,2024年才刚到17%,离中国曾经的峰值30%还差得远。那条从2014年就开讲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到现在还在分段推进。电网不稳、交通堵塞是家常便饭,这让需要稳定环境的精密制造和AI研发怎么玩? 软环境的麻烦也不少。世界银行的营商便利度排名,印度排在63位,繁琐的流程劝退了多少人。政府投入约2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也因为审批慢、补贴发放滞后而打了折扣。更别提“天使税”这种政策,直接给高风险的科技创业泼了盆冷水。 人才问题更是卡脖子。印度不缺工程师,但顶尖的芯片、AI算法人才稀缺到什么程度?按NASSCOM的数据,印度的AI专才只占全球的3%。想直接盖顶楼,却发现连最顶尖的设计师和工匠都凑不齐。 最讽刺的地方来了。印度越是想在高精尖领域“另辟蹊径”,就越发现自己被“旧路”掐住了命脉,形成一种奇怪的依赖。 印度那个投资182亿美元的3纳米芯片计划,听着雄心万丈,可建厂需要的超高纯度特种化学品、精密仪器,几乎全得从中国进口。这条“新路”的路基和建材,都是“旧路”提供的。 新能源产业也是如此,高达93%的稀土磁体来自中国。塔塔汽车就吃过大亏,因为中国磁体断供,直接停产了15天,损失了4.2亿美元。就连最传统的私营煤电厂,都得向政府求爷爷告奶奶,要求放宽对中国设备的进口限制。 即便是苹果在印度轰轰烈烈组装的iPhone,它的“骨架”——那些核心零部件,也依然要从中国和越南运过来。想建立一套完整的本土供应链,没个十年以上根本不可能。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产业升级没有捷径。日本是从纺织和玩具干起的,三星也是从组装黑白电视开始,花了三十年才啃下半导体。这种“笨功夫”,是绕不过去的。 现在,印度最大的底牌,是它那14亿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最终会成为一个逼迫印度打好地基、实践“笨功夫”的熔炉,还是会因为创业环境的掣肘,沦为一个滋生低端内卷的温床? 三年后再回头看,我们才能知道,印度是在这条充满悖论的“新路”上成功转弯,还是依旧在“旧路”的影子里原地拥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