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0月13日,泰国黑导游威胁中国游客,不购物就不能回国后续来了,目前芭

韫晓生 2025-10-16 16:53:59

[中国赞]10月13日,泰国黑导游威胁中国游客,不购物就不能回国后续来了,目前芭提雅警察已经对男子拘留调查,估计这下他再也嚣张不起来了。   (信源:大象新闻——“让你回不了中国!”涉事导游被逮捕,长期在泰非法执业)   10 月 13 日,一段时长不足两分钟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轩然大波。   泰国芭提雅的旅游大巴旁,中国籍男子李海正用流利中文对着一群游客厉声呵斥,“不消费就让你回不了中国”“免税店不买够数别想上车的威胁话语刺耳难听,镜头扫过之处,游客们紧锁眉头、面露不安,有人悄悄攥紧了手机却不敢反驳。   这段充满压迫感的视频迅速发酵,“同胞坑同胞” 的谴责声浪席卷网络。令人震惊的是,事件曝光不到 24 小时,泰国旅游警察第一局代理局长颂差便亲自带队介入,精准锁定了这名无合法导游证、长期在泰非法执业的黑导游。   审讯室里,李海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 —— 游客购物太少,他拿不到回扣才出此下策,而这并非他首次作案。早在 2018 年,他就因辱骂游客、强迫购买乳胶枕被泰国警方逮捕,当时涉事的泰籍旅行社负责人也一同被拘。   如今故技重施,涉事旅行社的两名负责人再度落网,三人面临最高 2 年监禁和 50 万泰铢的罚款,案件深挖中更不排除牵扯出更多非法黑导游团伙。   视频下方,数十万条评论道出了公众的愤怒与痛心。有网友直言 “异国他乡听到乡音本是慰藉,没想到成了威胁的利器”,认为李海利用同胞对中文服务的信任 “背刺”,比外国商家的欺诈更令人寒心。   不少有过出境游经历的网友分享类似遭遇:“曾在普吉岛被中国导游锁在购物店,不买蛇药不让走”“清迈行程里一半时间在逛乳胶店,景点只是走马观花”。   更值得深思的是网友对监管漏洞的追问:“7 年前就犯过事,为何还能继续非法执业?”“低价团的陷阱明眼人都懂,为啥总有人上当?”这些讨论直指乱象核心:黑导游的嚣张,离不开游客的侥幸、旅行社的纵容与监管的缝隙。   李海事件并非个例,芭提雅似乎成了此类乱象的高发地。2018 年 5 月,就曾有 10 名中国游客在当地遭遇黑导游恐吓,被逼购物至深夜后上演 “大逃亡”,最终同样通过中泰联合执法抓获涉事人员。   放眼整个东南亚,类似案例层出不穷:2023 年新加坡查获的中国籍黑导游团伙,通过 “999 元新马泰 5 日游” 吸引游客,强制购买珠宝赚取高额回扣;2024 年越南芽庄警方打掉的非法导游窝点,竟有 20 余名无资质人员专门对接中国低价团。   这些案件背后,是一条成熟的黑色利益链。黑旅行社以 “零团费”“低价游” 为诱饵,将游客卖给地接社,地接社再依靠黑导游逼迫购物填补成本并盈利。   泰国法律明确禁止外国公民从事导游职业,但部分泰籍旅行社为降低成本,甘愿与非法中国导游合作,形成 “你借资质我拉客源” 的共生关系。而游客对低价的盲目追求,更让这条链条有了生存的土壤。   乱象滋生本质是“需求 - 供给 - 监管”三重失序。需求端,部分游客心存侥幸,轻信低价旅游产品,忽视“一分钱一分货”逻辑;供给端,正规旅行社合规产品受低价冲击,部分商家“打擦边球”;监管端,跨境执法有时间差,黑导游可换合作旅行社逃避打击。   李海们的倒下,是跨境执法的胜利,更是对行业乱象的警示。导游本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同胞本应是异乡最温暖的依靠,却有人将这份信任异化为威胁的武器。当 “不消费别想回国” 的狂言响起时,伤害的不仅是游客的权益,更是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   随着中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2025 年上半年赴泰中国游客已突破 800 万人次。庞大的市场规模需要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唯有游客擦亮双眼、商家坚守底线、两国强化监管,才能让 “同胞坑同胞” 的闹剧彻底落幕,让每一次出境游都能安心又舒心。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