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宝妈给娃买车,踩了个“文字游戏”的坑。 谈好13.8万零息贷款,娃签完字傻了——这根本不是“买车”,是“租5年车”! 娃刚毕业2年没积蓄,看4S店挂着“五年0息”就动心了。宝妈觉得“零息”划算,让娃自己签字;年轻人哪懂合同里的弯弯绕,下载APP直接点了确认,回头才发现:签的是《融资租赁合同》,5年里车的所有权在融资租赁公司手里,自己只有使用权,还要连本带息还17.4万——平白多掏3万6,利息偷偷涨到10%! 找4S店要说法,对方的操作堪称“甩锅教科书”:先辩称“零息不包括你买的车型”,再推说“当时接待的人不是我”;销售经理更绝:“你要零首付、月供4000以内,我满足了啊!合同是你娃自己签的,成年人得对自己负责。” 我就想骂一句:合着你们的“零息”是骗进店的钩子?把刚上班的年轻人诓来,合同里藏着“所有权不归你”“利息暗涨”的坑,签字时不说清楚,事后甩锅“客户没看合同”? 更气人的是,展厅还摆着“五年0息”的牌子——这不是明摆着误导吗?年轻人刚接触社会,哪懂“售后回租”“车管所登记所有权”这些专业词?你作为销售,最该把“车不是你的”“要多还3万”这种关键信息摊开说! 其实法律早给了说法:《消法》规定经营者得“真实全面告知”,《民法典》说“欺诈的合同能撤销”——要是4S店没讲清楚融资租赁的本质,这合同根本不算数! 想起我邻居家孩子去年也遇到类似坑:谈好的“零息贷款”,签完发现是“融资租赁”,后来找消协闹了半个月才退了钱。 说到底,不是年轻人“矫情”,是商家把“套路”当“本事”——用“零息”钓客,用“合同”甩锅,把责任全推给“客户没看清楚”。 最后想跟刚要买车的年轻人说:签字前一定要扒着合同逐页看!重点盯“所有权归属”“总还款金额”“利息计算方式”——别信销售的“口头承诺”,白纸黑字才是保命符! 你们遇到过这种“合同陷阱”吗?评论区聊聊,给刚入社会的小年轻提个醒——别让“零息”变成“坑死你的息”!
河南洛阳,女子带孩子去买车,跟4s店谈好,车辆总价138000元,不用首付,零利
【31评论】【15点赞】
用户99xxx57
恐龙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