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位九旬老人,退休金过万,却因与子女关系疏离,常年住在养老院。几年后,孙子打算接她回家,才发现老人早在数年前就被干儿子接走“探亲”,从此没了消息。 孙子震惊之余却被这位“干儿子”告上法庭——对方手持一份遗嘱,要求继承老人的房产与全部存款。孙子彻底懵了:几年前奶奶明明立过遗嘱,明确房子留给自己,怎么会给了外人?双方各执一词,法官展开调查,背后真相令人瞠目。 这场官司发生在91岁的王老太离世后。老人一生节俭持家,儿子几年前病逝,孙子小林是她身边唯一的亲人。 老人走后,小林本以为事情就此落幕,不料葬礼还没办完,一份突然出现的“最新遗嘱”,让整个家陷入混乱。 拿着遗嘱的是刘某,他自称是王老太的“干儿子”,称老人去世前特意立嘱,将所有财产都留给他。 这份遗嘱看着挺“正规”,日期标注为2023年,还附了录像。按常理,后立遗嘱效力优先于前一份,刘某看似胜券在握,可官司打到最后,却是他自食恶果。 小林手里也有一份遗嘱,是2014年王老太亲自去公证处办理的,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老人唯一的房子归孙子所有,签字、公证、录像,所有程序一个不落。 法庭上,两份遗嘱摆在一起,看似是“新旧遗嘱”的较量,核心问题却在于:哪一份才是老人在意识清醒时的真实意愿。 庭审时,刘某把录像当作“王牌”证据,声称能证明王老太立嘱时思路清晰。可法官一播放录像,现场气氛立刻变了。 画面里的王老太,说话颠三倒四,情绪也不稳定:先是把刘某叫成“大儿子”,又说亲儿子是“前年去世的”——但医院记录显示,她的儿子早在多年前就已离世。 这种时间概念的混乱,说明老人当时记忆已严重衰退,律师当场指出,这足以证明她的认知能力存在明显障碍。 更荒唐的是,王老太在录像里说:“刘某参加过国际维和部队,去过七十多个国家,立过大功,我要把所有财产留给他。” 这话一出,旁听席顿时哗然。法官直接追问刘某是否属实,他支支吾吾地辩解:“那都是老人自己编的,我没说过。”一句话便推翻了遗嘱的动机——连受益人都承认理由虚假,这份遗嘱自然站不住脚。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问题浮出水面。刘某在所谓“照顾”老人期间,几乎掌控了她所有财务。银行流水显示,2022年底到2023年老人去世前的几个月,她的账户被频繁取现,总额高达二十多万元。 每次取现金额不大,但频率极高,几乎隔天就取一次。办案人员调取监控发现,取钱的正是刘某本人。他辩称是老人“自愿给的”,却拿不出任何赠与的书面证据。 除了财务问题,刘某对老人的照料态度更令人愤怒。医院急诊记录显示,王老太被送医时已昏迷、口吐白沫,医生判断她在家中至少昏迷了六个小时才被送来。 老人去世后,刘某的冷漠更让人心寒:他没通知小林,没联系任何亲戚,甚至没办告别仪式。 火化后,他独自把骨灰撒在了城郊荒地,还对邻居说“老人不喜欢热闹”。这种做法既不合常理,也彻底暴露了他“干儿子”的真面目。 小林在法庭上几度哽咽,他说:“奶奶就算老糊涂了,对家里的感情从没变过。那套房子是她和爷爷一辈子打拼来的,早就说过要留给我。” 2014年办理公证时,王老太还特意让律师录了视频,明确说“孙子是我唯一的继承人”——这份视频,成了案件的关键证据。 最终,法院认定刘某提供的“最后遗嘱”无效。判决书明确:王老太立嘱时认知能力明显受损,遗嘱中的赠与理由与事实严重不符;加之刘某存在侵吞老人财产的行为,足以认定其存在不当影响与欺骗。据此,法院驳回刘某全部诉求,确认2014年的公证遗嘱有效,遗产由小林继承。 这场官司藏着太多唏嘘,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欢迎点赞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上海有位九旬老人,退休金过万,却因与子女关系疏离,常年住在养老院。几年后,孙子打
岁月如歌往事如风
2025-10-17 05:54: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