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别人对他点头哈腰的贝森特,显然适应不了我们的强势。那位西装笔挺,戴着金丝眼

士气沉沉 2025-10-17 11:53:13

习惯了别人对他点头哈腰的贝森特,显然适应不了我们的强势。那位西装笔挺,戴着金丝眼镜头发一丝不苟的美国财长,居然玩起了人身攻击,指责我们的贸易代表像战狼一样,难道他指望我们会像日本韩国欧盟代表一样,曲膝跪在他美国面前求饶? 这明显是美国恼羞成怒的表现,在贸易谈判碰到钉子后转移话题转移注意力的伎俩。贝森特的失态,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对和中国的贸易谈判的敷衍和不耐烦的态度,这也证明了美国为什么在对华贸易政策上朝秦暮楚,乱打一气。 谈判桌上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当贝森特摘下那副象征着他精英身份的金丝眼镜,揉着眉心说出那句“战狼”的指责时,在场的许多人可能都愣了一下。 这不像一个财长该有的风度,更像一个在牌桌上输急了眼的赌徒。要知道,贝森特可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外交新手,他是在华尔街的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对冲基金大佬,习惯了用数字和命令说话,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对他言听计从,点头哈腰。 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一种独特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傲慢,他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压力和交易来解决。 可他这次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一个不会因为他的财富头衔或者美国的国家背景就轻易让步的主权国家。他手里的筹码,似乎第一次失灵了。 “战狼”这个标签,本身就很有意思。它被精心设计出来,就是为了给任何敢于据理力争的中国人贴上一个“具有攻击性”的标签。 这是一种话语权的陷阱,你若温和回应,他们会觉得你软弱可欺,得寸进尺;你若强硬回击,他们就立刻拿出“战狼”这顶帽子扣过来,说你破坏规则,咄咄逼人。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作祟,他们习惯了当唯一的裁判,习惯了制定规则并要求别人遵守。 当场上出现一个不按他们剧本走的球员时,他们想到的不是修改自己的战术,而是直接把对方罚下场。贝森特的人身攻击,正是这种思维的直接体现,他无法在道理和事实上占到便宜,就只能试图在道德和形象上给对方抹黑。 他为什么会期望我们像日本或者欧盟那样“曲膝跪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先例可循。 很多人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美国凭借其绝对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几乎是强迫日元大幅升值,直接刺破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使其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对欧盟,美国也时常挥舞关税大棒,无论是在空客和波音的补贴问题上,还是在钢铝关税上,欧盟虽然也会反抗,但最终往往还是在各种压力下选择了妥协和让步。 美国习惯了这种“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处理方式,认为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就没有谈不拢的生意。 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同,无论是当年的日本还是今天的欧盟,在安全和战略上都对美国有着深度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决定了它们在贸易谈判中不可能真正做到毫无顾忌。 而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独立自主的国防,这让美国惯用的施压套餐效果大打折扣。 贝森特的失态,恰恰是这种策略失效后的情绪外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美国对华政策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 看看这几年的表现就知道了,从前任政府的极限施压,动辄加征几千亿关税,到现任政府口口声声说要“去风险”,搞“小院高墙”,看似策略变了,但内核还是那套打压遏制的思路。 这种摇摆不定,今天打一下,明天又谈一下,正是“朝秦暮楚”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内部也没想明白到底该怎么办。 一边是商界希望继续开拓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另一边是政客们为了选票而鼓吹的“强硬对抗”,两种力量在内部撕扯,导致其对华政策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耐烦和敷衍的态度,根源就在于他们发现,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都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地让我们屈服。 说到底,这场谈判桌上的风波,远不止是几句口舌之争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是旧有秩序的维护者与新兴力量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 当一个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强者,突然发现对手已经能够平视甚至俯视自己时,那种心理上的失衡和挫败感,是极其强烈的。 贝森特的人身攻击,与其说是针对我们的贸易代表,不如说是说给他自己听的,一种为了掩饰内心焦虑的自我安慰。 这种“恼羞成怒”的表演,或许能暂时安抚一下国内的强硬派,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益处。这更像是一种黔驴技穷的信号,表明他们手中的牌已经不多,只能打一打这种转移视线的“舆论牌”了。

0 阅读:63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