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韩国突然对咱们免签这事儿,千万别高兴得太早。 真别说,我一开始听到这消息,心里是痒的。我呢,一个在北京上班的普通人,地铁里挤着脖子,攒了几天年假,本来还琢磨国庆找个近点的地方透口气。打开手机一搜,看到那免签的细则,脑门就凉半截:只认团体,还得指定旅行社。你说跟团吧,行程被钉死,早出晚归,七点集合,错过一站整队等半小时。定金不退、购物点必到,想绕都绕不开。我心里嘀咕,这免的是签,绑的是脚。 再细看费用,表面上省了签证钱,实际一堆服务费、保险费、地接费叠着来,算到最后不比自由行省多少。汇率这两年也起起伏伏,刷卡跨境手续费一圈下来,钱跟水似的漏。我最怕那种“体验店”一条街,导游说十分钟,柜姐能把人围到半小时,出门还得被要求给个好评。玩成这样,心态就崩了。我出去不是给谁完成考核的,我就想走走看看,吃口热乎的。 这两天我在公司茶水间听同事讨论,群里一片“冲不冲”的投票,真有几个说跟团也挺省事,坐车睡觉到站拍照。我没反驳,倒是把手机里几家旅行社的条款看了个遍,隐私授权、定位共享、临时调整都写得密密麻麻。中午去楼下买盒饭,老板娘还感叹:“一到假期,机票就疯了。”是啊,价格蹭蹭往上,谁不精明算一笔?我脑子里过了一遍预算,发现把这钱留在家门口也能玩得很撑。 比如去泉州走走巷子,看木窗上的花纹;去内蒙草地上躺一会儿,晚上数星星;或者去潮汕吃个牛肉火锅,顺便看看海。再不济,来一趟周边的慢行,骑着小车沿河边逛,秋天的风刚好。外面也有不少地方对我们态度更坦荡,手续不绕弯,真心欢迎,不搞那些曲里拐弯的限制。机票不抢,酒店不涨,行程也不用被谁催着打卡。舒服一点,才叫旅行。你说钱花到哪儿,都是消费,心情才是关键。 说到底,旅游是人与人的相遇,不该只剩下刷卡和打卡。导游也是打工人,压力那么大,话术背到麻木,一天排四五个点,谁都累。可如果一开始的规则就把人圈在既定路线里,大家连偶遇一杯街角的咖啡都要看表,那味儿就变了。文化这东西得慢慢碰,别急吼吼地往嘴里塞。我们花钱,也想被当成客人,不是被当成流水线的数字。 我最后把行程本合上,先把年假留着。周末去看个展,晚上回家给爸妈订了体检,顺手在社区拼了两箱苹果,甜得掉牙。朋友问我到底去不去,我说再看看,等风头过去再说吧,不着急。世界不跑,路也不短,什么时候动身看心情。有机会当然要出去见见,可前提是舒服、坦诚、少套路。 所以啊,别催,我也不跟风抢那个队。换个方向走,说不定更好玩。我就把闹钟关了,把心收回来,慢慢选。假期嘛,不就是图个自在?咱真要排队过去当他们的小白鼠吗?
当公司顶梁柱出去旅游时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