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很简单,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它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4月24日,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整个酒泉发射基地沸腾了,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时光荏苒,55年过去了,这颗名叫东方红一号的卫星依然在太空中飞行,没有任何坠落的迹象,很多人好奇,它为什么能在太空待这么久?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当初把它发射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它回来。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1958年,中国决定启动人造卫星计划,专门成立了代号581的研究小组。 那个年代,国家刚经历过艰难时期,科研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只能用算盘来计算卫星轨道参数,一组数据往往要算上三天三夜才能保证准确。 没有专业的工作台,工人们就把卫星外壳扛在肩上用小锤子敲铆钉,为了测试卫星在极寒环境下的性能,科学家们只能借用海军的鱼雷冻库,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坚持观测记录,每次出来都冻得嘴唇发紫。 在这样的条件下,让卫星返回地球简直是天方夜谭,返回式卫星需要复杂的防热系统、降落伞、回收装置,还要携带大量燃料用于变轨和减速。 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来说,就像让自行车装上飞机发动机一样不现实,中央从紧张的财政中挤出两个亿,召集了全国上千名顶尖科学家,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先把卫星送上去再说。 钱学森提出的“第一步是上去,第二步是回来”战略思路,为中国航天指明了方向。 既然不打算让卫星回来,科学家们就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如何让它在太空待得更久上,他们吸取了美苏两国的教训,美国1958年发射的探险者号卫星轨道偏低,12年后就坠入太平洋,苏联的卫星更惨,三个月就在轨道上自燃报废。 中国科学家们深知,大气阻力是卫星坠落的主要原因,在100公里以下的区域,大气密度很高,卫星飞行会受到巨大阻力,而超过200公里后,大气对物体的影响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东方红一号最终被送入了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2368公里的椭圆轨道,这个高度选得恰到好处,完美避开了大气层的纠缠。 为了让卫星更耐用,科学家们给它打造了一身铝合金盔甲,这种材料经过特殊的温控处理,既能抵御太空射线,又足够轻便坚固,整个卫星是一个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重173公斤,结构简单但异常结实。 东方红一号使用的是银锌电池,设计寿命只有20天,但实际工作了28天才失去发射信号的能力,此后它就成了太空中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不需要任何燃料就能继续围着地球转圈。 55年来,它的轨道高度只下降了约1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专家预测它还能在太空飞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颗卫星的成功为中国航天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年后的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实现了钱学森提出的“第二步”目标。 从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从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从空间站建设到火星探测,一步步走向深空。 现在回头看,当初不让东方红一号返回的决定充满了智慧,它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更成为了一座漂浮在太空中的纪念碑,见证着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每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我们都会想起这位“老前辈”,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始于最朴实的开始。 那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奋斗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今天的中国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方红一号还在天上飞,它飞过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轨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系列小科普:“东方红一号”现在还在运行吗?
美:你们今天发射长八火箭了?中:是的,没错……美:这次是第600次发射?中
【19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