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所谓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说白了就是个超大号的“粒子撞球台”,用机器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加速到极快的速度撞在一起,研究它们的构成。 这东西听起来挺高级,但跟咱们普通人的日子一点关系都没有,既不能让孩子上学更方便,也不能让老人看病更便宜,甚至连咱们用的手机、家电都沾不上边。 这种研究的成果要想用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少说也得几十年上百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当下的民生改善没有半点直接帮助。 更关键的是这2000亿可不是个小数目,得算算这笔钱能干点啥实在事。财政部后来公布的“十四五”期间,全国教育支出五年才20.5万亿元,2000亿就占了其中的近十分之一。 要是把这钱投到基础教育里,能解决多少真问题。农村里好多学校连像样的教学楼都没有,孩子们上课挤在旧房子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有的地方连基本的体育器材、电脑都配不齐,老师工资低得留不住人,好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得走几里山路才能上学。 按一所农村小学建起来连校舍带设备、师资配齐大概要500万算,2000亿能建4万所这样的小学,覆盖多少乡镇村落;要是给贫困学生发生活补助,每个孩子一年1000块钱,这2000亿能资助2亿个孩子读完一整年的书,这可是实实在在能改变孩子命运的事,比建个遥远的对撞机有用多了。 杨振宁说“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这话太戳中要害了。当时欧洲已经有了大型强子对撞机,人家研究了好多年,早就攒下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和成熟的技术经验,咱们那时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人才储备根本跟不上。 真要是把设备建起来,凭咱们自己的团队根本挑不起大梁,到时候肯定得花大价钱请一大堆外国专家来主导研究,设备是咱们花钱建的,场地是咱们提供的,可核心的研究成果、关键的技术突破却可能全被外国人拿走,咱们顶多算个“东道主”,最后好处都是别人的。 而且这2000亿还只是前期建设的钱,后续的维护费更是个无底洞。欧洲那台对撞机每年光维护就得几十亿,咱们要建的这台规模更大、技术更复杂,维护费只会多不会少,每年几十万几百万地往里砸钱是常事。 这些钱要是省下来,能给多少乡村老师涨工资,能给多少山区孩子买营养餐,能给多少老旧学校装上暖气和空调。 咱们国家当时还有不少民生问题没解决,城里孩子上学要抢学位,老人看病要排队挂号,农村还有些家庭因为没钱耽误了孩子教育,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把钱花在这些地方,才能真的让老百姓感受到实惠,才能让社会更安稳。 王贻芳说“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可这“落后”得看是啥方面的落后。要是基础教育跟不上,就算建了再先进的对撞机,也没人会用、没人能搞研究,科技照样落后。 反过来,要是把2000亿投到基础教育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更多贫困学生能读完大学,30年后咱们就有了自己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到时候再建更先进的科研设备也不迟,那时候才是真的有底气,才不用看外国人脸色,才不会担心给别人做嫁衣。 后来财政部晒出的“十四五”财政账本也能说明问题,这五年民生领域投入占了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光教育支出就有20.5万亿元,这些钱实实在在用到了老百姓身上,让更多孩子有学上、让更多老人有保障。 这恰恰印证了杨振宁的眼光,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能给国家攒下“家底”的地方。 基础教育就是国家的“家底”,孩子学得好、人才够多,科技自然能发展起来,国家自然能变强;可要是把钱浪费在遥不可及的项目上,既帮不了老百姓,也带不动科技进步,最后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杨振宁反对建对撞机,根本不是反对科技发展,而是太明白咱们的国情了,知道2000亿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有多金贵,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落后”。 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再高端的设备也只是个摆设,再宏大的计划也落不了地。与其花大价钱建个离老百姓远得很的“大机器”,不如把钱投到校园里、投到孩子们身上,这才是真的能让中国站稳脚跟、一直往前走的正道,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杨振宁去世的消息突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潘建伟和施一公都赶紧出来说话。潘建伟
【1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