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真没必要过度追捧诺贝尔奖了。 这个1895年,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以遗产设立的奖项,最初奖金仅3100万瑞典克朗(约合当时200万美元),如今虽涨至每项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0万元人民币),却早已褪去昔日光环,更像奥斯卡、普利策这类“行业标签”,象征意义远超科学本质,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言,实际价值有限。 如今中国科技成果、科研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技术转化能力,更是全球领先。 可反观诺奖数量,中国(含本土)竟少于埃及、南非、印度,若按此评判,难道我们科水平,还不如他们? 近二十年,特高压、量子通信(墨子号)、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 等领域的技术的突破,可谓是车载斗量,实打实造福全人类,却始终与诺奖无缘,这显然很荒谬。[发怒] 其实,再多诺奖荣誉,也比不上歼-20隐身战机、福建舰航母、嫦娥探月工程这类守护家国、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国之重器。 更显而易见的是,诺奖对获奖国科技工业的促进作用近乎为零,甚至有副作用。 美国诺奖数量常年第一,制造业却持续空心化;英、德诺奖得主不少,工业也深陷困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满坑满谷,西方经济却未见起色。 何况诺奖有几十年的滞后性,评价标准更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 科学或许无国界,但诺奖早已掺杂政治与意识形态。 与其苦等西方认可,不如专注自身发展,待世界秩序重塑,我们自能建立,更公平的科技评价新标尺。
杨振宁逝世杨老在物理学的地位看这张1999年的合照站C位你就懂了历史会记住你[蜡
【69评论】【25点赞】